心血管疾病的早期筛查和防治
冠心病、脑出血和脑血栓是临床上最为常见的心脑血管疾病,具有较高的致死率和致残率,流行病学资料显示:心脑血管疾患所致的死亡占到了人类全因死亡的三分之一,也就是说,每三个人就会有一人被心脑血管疾病夺去生命,可见,心脑血管疾病是一类对人类健康危害极大的疾病。
一、心脑血管疾病呈现出三大特点:
1、发病率逐年增高:以往我国心脑血管疾病发病率远低于西方国家,新近由于西方国家一系列干预措施的实行,在其心脑血管疾病发病呈现出减低趋势的同时,我国心脑血管病则呈现快速增长的势头。
2、心血管疾病呈年轻化态势:以往认为:心脑血管疾病是老年人的专利,而如今,30多岁甚至20出头的年轻人也纷纷加入到了心脑血管疾病的行列;60-70岁的患者成了心脑血管疾病的“主力军”。
3、对于多数患有心血管疾病的个体,心脑血管疾病的确切病因和发病机制尚未完全明了,现有的治疗手段(支架、搭桥)不能根治冠心病,且复发率高。
二、心脑血管疾病的早期筛查意义重大
心脑血管疾病固然可怕,但是在疾病面前,我们并非束手无策。归纳起来,减低心脑血管疾病的危害,应从以下三个层面入手:
1、预防和控制心脑血管疾病的危险因素的发生和发展。
2、预防已有心脑血管疾病的发展;
3、减低心脑血管疾病的并发症危害。由于心脑血管疾病存在起病隐匿、发病突然、缺乏先兆等特点,并且具有较高的致死率和致残率,因此,早期筛查意义重大。
心脑血管疾病是由于多重危险因素共同作用的后果,如果我们能够系统而科学地运用现有的心血管疾病防治手段,便可有效减低或控制心血管疾病危险因素(如高血压、高血脂、糖尿病和吸烟等)的发生和发展,减低心血管疾病的发生。相反,若不能及时消除患有心血管疾病患者的危险因素,其病情的进展将难以有效控制,且具备多个心血管疾病危险因素人群,发生心血管疾病的风险明显增高。可见,预防心脑血管疾病,应该从预防和控制其危险因素开始。
学术界将心脑血管疾病的预防分为三个层面:即0级预防、1级预防和2级预防。0级预防是指在健康人群中从预防心脑血管疾病的危险因素(让健康人不患高血压、糖尿病,不接触烟草等)着手,预防心脑血管疾病;一级预防,即指已有心血管病危险因素存在,而疾病尚未发生,或疾病处于亚临床阶段时采取预防措施,控制或减少心血管疾病危险因素;二级预防是指对已经发生心血管疾病的患者积极治疗,防止病变发展并争取其逆转。
心血管疾病其实是一种生活方式病,只要采取健康的生活方式,就可以从根本上减少心血管病的发病和死亡。要降低心血管疾病患病人数的迅速增长,就要从临床救治为主转向疾病的预防为主,这就意味着我们应该将心血管疾病的预防战线进一步前移,从心血管疾病的一级预防和二级预防前移到心血管疾病的0级预防。
心血管疾病的发生发展是一个漫长的过程,无症状动脉粥样硬化早在儿童时期就已经存在,常在首次发病就有致死、致残的高风险。对心脑血管疾病易感人群施行早期筛查,有望早期发现心脑血管疾病的危险因素以及已经存在的心脑血管疾病的病理改变和/或临床表现,以便尽早采用科学的防治手段,从预防心脑血管疾病的危险因素入手,预防心脑血管疾病的发生和发展。
心血管疾病常见危险因素包括年龄、性别、血压、总胆固醇水平、超重与肥胖、糖尿病、吸烟、缺少运动、饮食中缺乏蔬菜水果、心理压力过重等等。心血管疾病常见的危险因素中除了年龄、性别、家族、基因变异等我们无法改变的之外(我们称之为不可纠治的危险因素),绝大多数危险因素均可通过健康教育、生活方式改良和选用正确的医疗干预等手段加以纠治,从而有效改善患者预后,我们称之为可纠治的危险因素。如吸烟、肥胖、少动、高血压、高血糖、高血脂、呼吸睡眠障碍等危险因素,均可通过上述手段得以纠治。控制危险因素可减低发病、改善预后。
三、心脑血管疾病早期筛查的建议
1、针对所有无症状成人建议:
20岁时应进行首次心血管危险评估,40岁以上个体应至少每5年进行一次危险评估。有2个以上危险因素的个体,应每年进行一次危险评估。
18岁以上成人至少每2年监测血压1次,35岁以上成人至少每1年监测血压1次,高血压患者调整治疗期间每日监测血压至少2次,血压平稳后每周监测血压2次。鼓励家庭自测血压。
一般人群健康体检应包括血脂检测。40岁以下血脂正常人群,每2~5年检测1次血脂;40岁以上人群至少每年进行1次血脂检测。心血管病高危人群每6个月检测1次血脂
40岁开始每年检查一次空腹血糖。健康人45岁开始或超重者应定期检测血糖,正常时3年检查一次。有高血压或冠心病患者常规进行糖耐量试验检测,正常时每3年检测一次。
2、针对所有无症状成人及既往未诊断冠心病者:
应该根据传统的心血管疾病危险因素(年龄、性别、血压、超重与肥胖、总胆固醇水平、吸烟和糖尿病等),根据总体危险评估结果,可以将受检者分为:低度危险(缺血性心血管病10年发病危险<10%)、中度危险(缺血性心血管病10年发病危险10%~20%)和高度危险(缺血性心血管病10年发病危险>20%)。对于低危人群应该从改变生活方式做起;中危人群需要进一步检查来评估风险并决定是否需要干预;对于高风险人群需要进行进一步的危险因素干预和药物治疗。
家族史是心血管疾病的独立危险因素。家族史可以帮助个体进行新的危险分层,尤其是具有中等程度心血管疾病风险者。对所有无症状成年人进行心血管疾病风险评估时,应该详细了解其心血管疾病家族史,特别是冠心病和脑卒中,并建议有心血管疾病家族史者改善生活方式,纠正危险因素。
3、针对低到中度危险(缺血性心血管病10年发病危险6%~10%)的无症状成人,如有必要,可应用计算机断层扫描(CT)进行冠状动脉钙化(CAC)测量。
4、针对中度危险(缺血性心血管病10年发病危险10%~20%)的无症状成人,在心血管疾病风险评估时:
≤50岁男性或≤60岁女性,如有必要,可以进行CRP水平检测。无高血压或糖尿病者,如有必要,可以检测尿微量白蛋白(MAU)。如有必要,可以进行运动心电图检查。
5、对于合并糖尿病或有冠心病家族史,或之前风险评估曾提示冠心病风险为高度危险的无症状成年人,可采用负荷核素心肌灌注显像(MPI)作为其高级心血管风险评估的检查方法。
6、针对有高血压的无症状成人,评估心血管病危险时:
应检测血浆同型半胱氨酸(HCY)水平。
应检测尿微量白蛋白(MAU)。
应常规进行静息12导联心电图检查。
可以应用超声心动图检测左室肥厚。
如有必要,可以进行外周动脉血流介导的血管舒张功能(FMD)检测。
7、针对有糖尿病的无症状成人,评估心血管病危险时:
应检测尿微量白蛋白(MAU)。
应常规进行静息12导联心电图检查。
对于有糖尿病(不伴有高血压)的无症状成年人,评估心血管病危险时,如有必要,可以检测血浆HCY水平。
如有必要,可以进行外周动脉血流介导的血管舒张功能(FMD)检测。
如有必要,可以检测HbA1C。
对于患有糖尿病≥40岁的无症状成年人,评估心血管病危险时,推荐进行CAC测量。
患有糖尿病的无症状成年人或既往评估为冠心病高危者(如CAC积分≥),如有必要,可以进行负荷MPI进行高级心血管危险评估。
8、针对有心绞痛症状的慢性稳定性心绞痛患者或既往诊断过冠心病的患者:进行空腹血糖、血脂检查,必要时查糖耐量试验。了解冠心病危险因素。
查血红蛋白。了解有无贫血(可能诱发心绞痛)。
必要时检查甲状腺功能。
行尿常规、肝肾功能、电解质、肝炎相关抗原、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检查及梅毒血清试验,需在冠状动脉造影前进行。胸痛较明显患者,需查血心肌肌钙蛋白(cTnT或cTnl)、肌酸激酶(CK)及同工酶(CK一MB),以与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相鉴别。所有胸痛患者均应行静息心电图检查。在胸痛发作时争取心电图检查,缓解后立即复查。
静息心电图无明显异常者需进行心电图负荷试验。
胸部X线检查,有助于了解心肺疾病的情况,如有无充血性心力衰竭、心脏瓣膜病、心包疾病等。
对疑有慢性稳定性心绞痛患者行超声心动图或核素心肌灌注显像检查。
有以下情况者应进行冠状动脉造影检查:严重稳定性心绞痛,特别是药物治疗不能很好缓解症状者。无创方法评价为高危的患者.不论心绞痛严重程度如何。心脏停搏存活者。患者有严重的室性心律失常。血管重建的患者有早期中等或严重的心绞痛复发。伴有慢性心力衰蝎或左室射血分数明显减低的心绞痛患者。无创评价属中-高危的心绞痛患者需考虑大的非心脏手术时,尤其是血管手术时(如主动脉瘤修复,颈动脉内膜剥脱术,股动脉搭桥等)。无创检查不能下结论:或冠心病中-高危者,但不同的无创检查结论不一致。对预后有重要意义的部位PCI后有再狭窄高危的患者。
心血管疾病预防的有效施行需要医生和患者之间建立相互信任的合作关系,在疾病的早期阶段,使用干预手段降低总的心血管病风险,让更多的患者意识到心血管疾病预防的好处和重要性,从而积极参与和坚持,相信在各方的努力下,我们也一定能够使心血管疾病的发病率、死亡率下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