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医院胸心外科徐激斌副主任治疗组成功为一例患有肾衰、长期行血液透析治疗的患者施行了联合瓣膜手术并取得成功。
61岁的汪先生因“多囊肾”导致肾功能不全已有10余年,近几年均只能靠每周两到三次的血液透析进行治疗。然而,今年10月,汪先生出现了不明原因的高热,反复治疗都没有效果,后经进一步检查,医生发现他的血液中培养出了“金黄色葡萄球菌”,同时心脏瓣膜也已经被细菌破坏,二尖瓣、主动脉瓣都出现了严重的毁损,诊断为“感染性心内膜炎”,如果不及时手术治疗,死亡率高达50%以上。
然而,由于汪先生长期的肾衰病史,他的营养状态比较差,免疫力、造血功能、凝血功能等都受到了很大的影响,肾衰又导致体内的水分和代谢废物必须通过血透才能排除,而心脏手术后早期对体内的水容量等有极严格的要求,因此,肾衰患者一旦进行心脏手术,往往需要在术后进行24小时床旁持续血透,会大大增加出血、感染、心功能衰竭等风险,手术死亡率很高。医院,都因风险太大而不建议手术。最终,汪先生慕名找到了医院胸心外科副主任徐激斌教授。
徐教授从事心脏外科近30年,尤其擅长重症心脏外科疾病的治疗,在不停跳冠脉搭桥、重症瓣膜病患者的手术治疗方面积累的丰富的经验,近期就曾成功为多例肾衰患者进行过手术。徐教授对汪先生的病情进行了充分评估之后,认为必须尽快手术才能挽救汪先生的生命。
就在术前准备紧锣密鼓地进行的时候,汪先生的病情再次出现了进展,出现了肺水肿、心功能不全,徐激斌教授、肖健主治医师等为汪先生制定了专门的方案,经过近1个月的精心治疗,汪先生的病情初步稳定,在麻醉科陈岩教授等的支持和帮助下,顺利进行了手术。
术后早期,由于床旁持续血透的影响,汪先生的凝血功能、血流动力学情况一度波动很大,出现了出血增加、血压不稳定等多种危险征象。徐激斌教授治疗组以及胸心外科监护室各位医生轮番上阵,24小时坚守在病床边,终于帮助汪先生度过了一个个难关,最终转危为安,顺利出院。
徐激斌教授介绍说:感染性心内膜炎是心脏外科相对少见但风险较高的疾病,死亡率高、治疗周期长,长期血透等导致免疫力下降的慢性疾病患者、或者有心脏基础疾病的患者等如果出现反复不明原因的高热,就应当及时提高警惕,及时进行血培养和心脏彩超检查能够尽快确诊,通过为患者制定专门的治疗方案、及时积极治疗,往往能取得较好的疗效。
这些药便宜又好用上海人别再被药店忽悠了中央保健委委员赵霖教授最普通的东西才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