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诗琪张昊/文近三年,心衰被视为继冠脉支架和介入瓣膜之后的下一个千亿规模的医疗器械赛道。作为全球唯一保持增长趋势的心血管疾病,年全球心衰患者就达到万,其中中国的心衰患者约万,治疗心衰除了心脏移植外最有效的方式就是我们常听到的“人工心脏”。
目前人工心脏的主要市场还是在美国,包括雅培、美敦力等巨头都以收购的方式出手了,额度最高的交易高达亿美元。雅培通过收购HeartMate,使得心衰业务近三年都两位数增长,成为公司增速最快的业务。以此为主业务的Abiomed同样受到资本市场的青睐,上市以来,市值涨幅超过%,过去十年在标普指数所有股票中表现位居前三。
国内还没有特别成熟的方案,不过年至今,人工心脏赛道投融资事件达7起,总融资金额达数十亿元。
这其中,成立于年的心擎医疗算是最头部的公司之一。四年时间里,它先后完成了5轮融资,最近一轮融资完成于今年十月,近五亿元融资额,由红杉资本领投。在这段时间里,心擎医疗搭建了四条产品线,其中进展最快的体外磁悬浮人工心脏产品仅三年就进入了临床,是目前国内唯一、全球唯二的产品,未来他们的计划是在几年后每年上市一款产品。
我们跟这家公司的联合创始人杨韶延聊了聊,从他的角度,描述了对行业趋势,资本逻辑,以及产品本质价值的理解。
经观大健康:人工心脏在器械领域是一个前沿且小众的方向,选择这个方向的原因是什么?
杨韶延:一个是因为创始人本身研究方向就是人工心脏,在学术领域已经做了十几年了,但一直没有机会把产品真正推到临床。另一点是我们在研究过程中,能感受到国内的需求是很迫切的,国内这个领域基本上是空白,真的有很多患者。
经观大健康:发展过程中经历了几次迭代,中间的关键节点是什么?
杨韶延:我觉得主要是两个阶段。第一阶段称之为“土法炼钢”,就是从我们最开始的2、3个人发展到20多个人,靠我们自己一个个去聊,把整个技术团队慢慢搭出来。这个时间还蛮久的,差不多是从年到年。
第二个阶段是个裂变的过程,很快从20人出头的规模一下扩张到近人,是个指数级增长。我们团队的职能也开始细分,最初我是身兼数职,比如HR、财务都要管一点。现在我们HR、财务,包括医疗器械注册、法规都有专门的人在盯。不过这个发展速度有点超预期得快,我们有时候也有点忐忑。
经观大健康:现在相对落地的产品是什么,未来规划是什么?
杨韶延:目前的体外人工心脏是最快的,现在在临床试验过程中,我们计划之后每年至少会有一个产品上市。
我们是年底做出了原型机。在年、年做了很多迭代改良和动物实验。在年底开始了第一个临床实验,差不多是花了5年的时间,算是比较快的。因为一般这种复杂的医疗器械,国外的开发周期在8到15年。
经观大健康:研发过程中的效率提升点主要在哪?
杨韶延:我们很敢投入资源,有时我说我们总是做着自己户头10倍的金额才该做的事情,有了0万就做1亿的事情,有1亿就做10亿能做的事情,拼了。
举个例子,我们在很早期就敢用很多技术咨询公司,并不是每一个手上只有几百万现金的创业公司,就敢付出去同样几百万的技术咨询费的。比如做流场模拟,常规情况下模拟一次迭代时间可能是三个月,如果三个月后结果不好,只能重新再花三个月去模拟一次。那我们可能就会同时找4家公司一起帮做模拟,总有一家能成功,代价就是我的技术咨询服务费是别人的4倍。
当然不是光花钱就行的,但我觉得,花钱是帮助我们更加快速且有效地去试错,然后在快速试错的过程中,我们比别人可以去早识别出更加准确,或者说更加有效的发展路径。花钱不一定有用,但不花钱肯定没这么有用。
经观大健康:投资方怎么认知你们这种路线,融资过程中有什么挑战?
杨韶延:总体来说我们还是挺顺利,不太缺钱。年、年时,
热点文章
最近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