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料图片:曾德梅
“我是海绵团、古道公益的志愿者。”
一听到“助学”团体的名字,“爱心老人”曾德梅睁开了眼睛,因为脑梗塞,他已经3个多月无法开口讲话了。
他长时间处在昏迷中,全身已经动不了,只有眼睛可以交流。“助学”成了唤醒他的关键词。
12月3日上午,获悉省道德模范、爱心老人曾德梅被抬回老家静养治疗,仙游县委书记郑亚木、代县长吴国顺等领导及当地爱心慈善团体“古道公益”、“海绵团”纷纷前往住于仙游县鲤城街道木兰社区的曾德梅家中看望。
今年87岁的曾德梅自年从水利系统退休后,回到家乡木兰社区,开始从事扶贫济困事业。16年来,他的足迹踏遍仙游县18个乡镇、多个村庄、多所学校,行程近10万公里,先后募集助学款多万元,使2万多名贫困生圆了上学梦,点亮万盏希望的灯塔。
曾德梅整理的几个麻袋的助学资料这是其中之一(游晓璐摄)
近年来,老曾尽其所能认“亲”助学。人们问他:“你资助的对象,为什么大部分是卫校、幼师、轻工学校、职业技术学院的学生?”他笑着说:“许多资助人喜欢会念书、上名牌学校的贫困生,我就把一些中专生、大专生揽下来,他们也要得到教育,同样也能成才。”
这位平凡朴素的老党员,被誉为“助学爷爷”、“爱心老人”,曾被评为“首届感动福建十大人物”、“首届中国十大老年新闻人物”、“全国关爱女孩十大新闻人物”,荣获首届“八闽慈善奖”,被国际关爱协会授予“世界关爱日形象大使”称号;年、年获“第三届全国道德模范提名奖”、“第四届全国道德模范提名奖”荣誉称号。
资料图片:曾德梅
在仙游,常常可以看到曾德梅,带着他标志性的贝雷帽,提着装满贫困生资料的袋子,四处奔波。
但这一切,都在年8月31日戛然而止。
028月31日晚上,曾德梅在家中摔倒,造成大面积脑梗。这天下午,他刚刚发完年秋季的助学款。
资料图片:曾德梅在筹集善款
时间回到8月中旬,离开学只有不到半个月了,曾德梅老人手上还有十几个学生没有找到资助者。“他特别着急。”曾德梅的儿媳妇林慧群说。当时,曾德梅已患有冠状动脉硬化性心脏病,风湿性心脏病,医院住院。
“我现在没有时间住院,孩子的助学款还没有着落。”曾德梅说。经过协商,曾德梅终于说服医生和家人,上午去筹款,医院挂吊瓶。
资料图片:曾德梅走访贫困生
今年许多企业面临经济压力,曾德梅筹助学款也遇到了问题。病中的老人常常跑了一个上午,一分钱也没有筹到。提着一大堆资料,带着一个贝雷帽的老人。
“我从来没有看到他像今年一样这么愁眉苦脸。有一次,挂吊瓶的时候,他对我说,这吊瓶要是能挂得快一点就好了,我真想把吊瓶当开水喝下去。”林慧群说。
期间,曾老又经历了几次入院出院。终于,老人筹集了新学期的爱心善款。8月31日清晨6点,曾德梅就起床了,开始准备下午的颁发助学仪式做准备。“其实他可以让别人来代发助学金,但他做事特别负责,都是亲力亲为。”林慧群说。
那天中午,曾德梅没有午睡,下午一点半,助学仪式开始。曾德梅为贫困生颁发了助学款,几个没有领的,他特地打电话给学生,让他们尽快来。压在曾德梅心里的石头总算暂时落地了。
但是连日来的心焦、劳累,在当天晚上爆发了。31日晚,曾老家停电了,家里人突然听到重重的“砰——”的一声,曾德梅倒在地上,四肢抽搐,口吐白沫,情况十分危急。立即送院之后,医院头颅、胸部CT检查显示右小脑挫裂伤、右额叶及左额颞叶脑广泛性挫裂伤、右额叶及左额颞叶脑梗塞、蛛网膜下腔出血、右枕骨骨折、双肺挫裂伤,双侧肺炎。
医护人员和家人在照顾曾德梅(游晓璐摄)
“他反复胸闷、心悸、气促,已经4年有余,加上这段时间的劳累,造成大面积脑梗,多脏器出现衰竭现象。”医院神经外科主任陈金寿说。
由于曾德梅年事已高,经过专家会诊之后,决定进行保守治疗。
03自从这次住院之后,因为脑梗阻,曾德梅就再也无法开口说话。当家人说到“助学”的时候,他会睁开眼,眼睛里闪动着光。他知道他的心愿还没有完成,还有很多孩子在等着他。
受助学生送来的锦旗(游晓璐摄)
“他可以不吃不睡,但不能不助学。他把助学看做是生命里最重要的事。”曾德梅的儿子说。
经组织专家抢救治疗3月零1天,曾德梅的病情相对稳定,但仍处于昏迷状态。12月1日,应家属要求,曾德梅老人回家继续休养康复治疗。
在仙游,“曾德梅”的事迹感召了许多人。提起“曾德梅”的名字,民众无一不敬重、感佩。闻讯老人病重后,公益组织“古道公益”“海绵团”“爱心帮帮团”立即组织志愿者带上慰问金,到老人家中看望。这是许多志愿者们第一次走进曾德梅的家中。
资料图片:曾德梅走访贫困生
祖屋因为漏雨,木屋檐下系着挡雨布。剥落的墙皮上,挂着许多受助学生送来的锦旗,已经挂不下了,所以只能一层又一层地叠着。大厅里的一个大麻袋,装满了老人收集的贫困生资料。此时,曾德梅便躺在旁边的一个小屋里。他盖着厚厚的被子,平躺在床上,嘴角凹陷,身体插着管子,沉重地呼吸着。他知道发生了什么,但是这一切,他都无法表达。
看到这样的场面,许多志愿者们不禁落泪。“心情非常沉重。之前就听过曾老的很多事迹,特别感动。3年,海绵团就是在他的带领下成立的,他的精神一直激励着我们,真心希望他可以早日康复。”“海绵团”一位姓卢的志愿者说。
志愿者看望爱心老人(游晓璐摄)
年3月,《福建日报》曾刊发报道《曾德梅:助学直到动不了看不见》,文中写道:“采访中,老伴邱爱珠催着老曾吃药。老曾心脏不好,相继两次入院治疗。记者问他:‘你年事已高,身体又不好,为啥搞得这么忙这么累?’老人脱口而出几句自创的打油诗:‘年老自知日无多,强将余热化精神,中华强盛赖育才,乐为助学度残生。’他说:‘孩子是国家的未来,是社会与家庭的希望,找到贫困生推不出去,我心里就焦急,饭吃不好,觉也睡不安;贫困生有人资助了,我心情一愉快,觉得病也好了。我要在有生之年尽我所能,让更多的贫困孩子念上书,一直干到脚不能走、手不能动、眼看不见为止。”
敬献花篮(游晓璐摄)
这位爱心老人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做到的,直到他倒下的前一刻,还在为资助贫困生而努力。
“祝好人一生平安!”前来看望的各界人士对曾德梅老人病倒表示难过与不舍。仙游报道记者游晓璐
文
记者手记:爱心传递的魅力
爱心老人曾德梅病倒了,因为爱所以爱,社会各界纷纷前往老人家中看望,处在昏迷中的他,“助学”成了唤醒他的关键词,他微微睁开的眼睛,流露出他无限的期盼,期盼关爱贫困学子的爱心接力棒永不间断,让爱心温暖这座美丽县城。
这位名叫曾德梅的老党员,是仙游县家喻户晓的“爱心老人”。他十六年如一日,为贫困学生与资助人“牵线搭桥”,募集助学款逾万元,资助学生达2万多人。一大批寒门学子在爱心人士的资助下完成学业,顺利走上工作岗位,回报社会。曾经得到帮助的很多学子,怀抱一份感恩之心,也将爱心一棒接一棒地传递下去,形成了“众人拾柴火焰高”的爱心效应。
爱心是人类的一种高尚的情感,一个有爱心的人,才会被别人所爱所尊敬。当他将爱心播撒给社会的时候,在温暖别人的同时,也使自己变得高尚和幸福。曾德梅老人从小事做起,坚持不懈、持之以恒,用爱心为万名贫困学子撑起一片温暖的天空。在他的身上,既体现了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美德,又闪烁着乐善好施的福建精神。
更让人欣喜的是,曾德梅老人的爱心得到不断传递。在仙游,涌现了海绵团、古道公益仙游站、仙游爱心帮帮团、仙游义工服务队四大民间公益组织。值得一书的是,有一群由“80后”、“90后”年青人组成的团队,这个团队自称“海绵团”,希望如海绵一样凝聚爱心,在社会需要时释放爱意,用爱心回报社会。这群年青人多是事业有成之人,或是“富二代”。他们参与曾德梅的助学活动,相聚一起捐款捐物,帮助需要帮助的人,在温暖别人的同时,感受了爱心的力量。请听他们的宣言:“哪怕为助学奉献过瞬间的关爱,也足以让自己骄傲一生。”
只要人人都献出一点爱,就一定能点亮每个贫困家庭希望的灯塔。曾德梅老人病倒的前一刻仍在为秋季助学筹善款,他将助学进行到底,感染了越来越多的人,大家用行动串起一个爱心链,把爱源源传递,让身处困境的人得到帮助,一个地方由此变得更加和谐、安定和幸福。
仙游报道记者郑志忠
北京比较好白癜风专科北京白癜风专科医院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