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6日,苏州一名工程师加班后因心脏骤停抢救无效死亡,年仅24岁。
?12月7日,医院血液科王昭医生因主动脉夹层破裂猝死,年仅45岁;
?12月8日,不到24小时,又是医院,呼吸内科尹小文医生突然离开了人世,年仅43岁。
……
猝死,这非常沉重的两个字,看起来似乎离我们十分遥远,但却在我们目力可及之处频发。近年来,猝死更屡屡向青年人伸出魔爪。
猝死
WTO对猝死的定义是,平素身体健康或貌似健康的患者,在出乎意料的短时间内,因自然疾病而突然死亡即为猝死。
年轻人猝死,为什么这么猝不及防
传统我们认为猝死多发生在老年人身上,但最新的数据表明猝死在18~80岁的人群中均可发生,并且年轻人是猝死高发人群!
各年龄段猝死发生率年龄段概率18~39岁43%40~59岁39%60-80岁17.90%为什么年轻人这么容易猝死呢,一方面是本身就有的一些基础性疾病如冠心病等,另一方面则是不良的生活习惯如长期熬夜等诱发。
导致猝死的基础性疾病
可引发猝死的基础性疾病可分为两类:心源性和非心源性疾病。
1心源性疾病
主要包括冠心病、扩张型或肥厚型心肌病、风湿性心脏病、高血压心脏病等心脏方面的疾病。
2非心源性疾病
则主要包括肺梗死、支气管哮喘、急性脑血管疾病、主动脉夹层、严重的电解质紊乱等。
当然并不意味着,上述疾病的患者就一定会发生猝死。只不过,当存在这些疾病时,不良的生活习惯如加班熬夜等易使猝死发生。即便没有这些疾病,健康人群也会因不良的生活习惯诱发猝死。
诱发猝死的不良生活习惯
1熬夜加班
经常熬夜会使人的交感神经和副交感神经处于功能失调状态,诱发心律失常、心脏早搏,易引发心源性猝死。
2压力大
超负荷的生活压力会导致高血压和冠心病,还能增加心律失常和血管痉挛的风险,进而诱发猝死。
3心情抑郁
坏心情一直是心脏疾病的大敌,而抑郁焦虑会加速心血管病的形成,特别是心肌梗塞。心血管病再加上焦虑抑郁,是猝死的重要因素之一。
4抽烟喝酒
抽烟吸烟的人群发生心肌梗死的风险是正常人的3倍,而长期喝酒还会导致心脏衰竭。
5长期久坐不动
久坐的人,血液度比较粘稠,下肢容易形成静脉血栓。突然运动时,血栓有可能脱落,造成肺梗塞,严重可能诱发猝死。
猝死前,有预兆吗?
很遗憾,猝死这种“瞬间的死亡”,没有非常明确的预警信号,即便有预兆,大多也会被人所忽视。大多数年轻人会认为自己身体健康,对于身体出现的不适,也会认为是小毛病而不在意。
不过,还是有迹可循的:超过50%的心脏骤停前1小时~1月身体会发出预警信号。
所以,当发现身体出现了以下症状时,答应小薇,不要怕麻烦,暂时放下手上的事情,到医院做个详细检查:
①胸闷胸痛、憋气乏力、心慌心悸;
②及左肩背部疼痛、上腹部胀痛不适;
③恶心呕吐、咽喉紧缩疼痛;
④牙疼下颌部疼痛不适;
⑤憋气、明显的紫绀、口唇发紫、血氧下降等。
面对猝死,我们能做什么?
正确的应急反应,能为突发猝死的患者争取生的机会。要记住,倒地4分钟是急救的黄金时间。
首先可以轻拍他的肩膀,是否有反应并检查有无呼吸,按情况采取以下两种措施:
1如果有
那么就让他侧躺,避免舌头或呕吐物堵住呼吸道,拨打,等待急救车;
2如果没有
或是仅有濒死喘息,那么立刻拨打,同时开始做心肺复苏,包括两个步骤:胸外按压和人工呼吸。
胸外按压
位置:两乳头连接的中点;
姿势:双手掌重叠,手指抬起,掌根用力。手臂绷直不弯曲,与伤者的胸垂直;
力度:按压下去至少5cm,频率>次/分钟。
人工呼吸
抬头:把伤者的头后仰并抬起下巴;
捏鼻:用手捏住他的鼻子;
吹气:口对口用力吹气两次,每次吹气在1秒以上,并看到伤者胸部鼓起。
每按压30次,呼吸两次,直到急救赶到或者伤者醒来或者确认伤者已死。
猝死,是可以预防的吗?
除了改正上述诱因的不良生活习惯,每天保持充足睡眠、戒烟戒酒、适量运动、保持良好心态和心情外,还需注意一点——定期体检。
除了每年的定期体检外,小薇特别强调两个检查冠状动脉CT和心电图平板运动试验。
35岁前,年轻人可用冠状动脉CT排除有无冠状动脉起源异常等隐患,这是预防猝死的有效方法之一。
35岁后,每年做一次心电图平板运动试验,检测自己有没有冠状动脉硬化引起的冠脉狭窄。
总之,预防猝死,请小伙伴们从年轻时做起。
扩展阅读
看不出来的“胖”,才最要命!
人到中年,为什么这么容易发福?
爱撕嘴巴上的干皮,小心会得一种病!
健康之路旗下健康商城——“小薇优选”
长按识别下方哪家治疗白癜风最好北京治疗白癜风最好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