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IA是脑暂时性的血液供应不足,表现为突然发生的,持续几分钟至几小时的某一区域脑功能的障碍,可在24小时内完全恢复正常。如:一侧上、下肢瘫痪、无力,轻度感觉减退或异常,失语,有时因眼动脉缺血而出现一侧视力障碍、眼痛。累及到椎基底动脉系统时,表现为眩晕、呕吐、视物成双、行走不稳、有的病人甚至可有跌倒。发作频率因人而异,可24小时发作数十次,也可以几个月发作1次,每次发作的临床表现大多相似。可能是由于同一脑动脉供应区的反复缺血所致,缺血的原因大多认为和脑小动脉的微栓塞、血管痉挛有关,栓子破碎溶解后,缺血症状即得到改善。未经治疗的短暂性脑缺血发作病人部分可以发展成为脑梗塞,导致严重的功能障碍。短暂性脑缺血发作短期内多次发作,是发生严重脑梗塞的警报。因此,及时诊断和治疗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是预防脑梗塞的重要手段。
亚临床卒中(minorstroke,silentstrokeorsubclinicalstroke),从英文名字中我们可以看到对这一类型的定义有一个认知的过程。最早定义为静止性卒中,往往指临床上无症状,只是在其他检查中发现有脑梗塞迹象,如“腔隙性脑梗”。然而,实际上静止性卒中并不是不带来任何临床症状,它可以直接影响到人们的思维、情绪和性格,如果对这种卒中视而不见,同样会带来严重的问题。年世界卒中日更是以“小卒中,大问题---LittleStrokes,BigTrouble”为题,重点强调“认识、治疗和预防血管性认知能力障碍”的问题。
对这一卒中类型的认识可以追溯到上世纪60年代,美国哈佛医学院费希尔(Fisher)等首先报告尸检脑内可见“腔隙性脑梗死”,后发现其与临床卒中以及认知损伤关系密切,引起医学界的广泛重视。年乔多士(Chodosh)等提出“静止性卒中”的概念。年卡普兰(Caplan)提出“无症状性脑梗死”,该称谓一般是指无卒中病史,无明确神经系统定位体征,但神经影像学检查证实存在脑梗死等血管性病灶的临床现象。年美国国立神经疾病和卒中研究所(NINCDS)将其列为脑血管病分类中的一项。我国年亦将其增设入脑血管病分类。近日,《卒中》杂志总编Hashinski教授提出,“静止性卒中”一词提法不妥,因为如对此类患者进行认真检查,仍可发现轻微的神经系统异常体征或轻度神经心理受损,因而更恰当的命名应为“亚临床卒中”。
亚临床卒中患者可能完全没有临床症状,但也有一些患者有头昏、头痛、轻度肢体麻木、无力等表现。值得注意的是,部分患者表现为皮层功能受损及情感改变,如记忆力减退、注意力不集中、认知能力下降,甚至抑郁、焦虑不安等。如未进行全面临床查体及神经影像学检查,很易被误诊、漏诊。
和亚临床卒中同样重要的另一需要大家了解的概念是血管性痴呆。是指由各种脑血管疾病所致脑实质损害而引起的脑功能障碍,临床表现为认知功能减退、记忆力减退、痴呆、精神行为异常等。老年性痴呆患者中有一部分是由于血管疾病所导致。
卒中的危险因素1高血压病无论是出血性卒中还是缺血性卒中,高血压是最主要的独立危险因素。因此,如果存在高血压,必须通过降压药、低盐饮食等将血压逐渐降至/90mmHg以下,特殊患者如糖尿病或肾功能不全的患者,血压应降低到/80mmHg。
2糖尿病糖尿病是所有血管疾病的危险因素,包括脑血管、心血管和外周血管。良好的血糖控制,是降低血管事件发生,延缓动脉硬化进程的重要手段。
血脂异常:或是说高脂血症,胆固醇、甘油三酯、低密度脂蛋白是引起动脉粥样硬化的最主要脂蛋白,也是主要的危险因素。因此,应用他汀类、贝特类等降脂药物控制血脂异常是预防和治疗动脉硬化的基本策略。
3心脏疾病如风湿性心脏病、冠心病,尤其是心房颤动,是直接引起栓子脱落造成脑栓塞的潜在病因;吸烟与酗酒;肥胖;年龄和性别,年龄是动脉粥样硬化的重要危险因素,粥样硬化程度随年龄增高而增加。50岁以上随着年龄增加卒中发病率亦有增加。
因此,对于有卒中危险的患者,或是存在颈动脉硬化或狭窄甚至闭塞的患者,降糖、降脂、降压是重要的预防措施;同时,要治疗原发病,如心脏疾病,肥胖、酗酒抽烟等等;另一项重要的治疗手段是稀释血液,预防血栓形成---抗血小板治疗。美国NIH在过去的十年中,采取上述综合防治手段,把国民整体血管事件(心肌梗塞、脑梗塞、外周血管栓塞)的发生降低了25%。它山之石可以攻玉,我们国家是一个老龄社会国家,而年龄是血管事件的高危因素,积极的预防和干预将大大减低我国的心、血管事件发生,可以增进人民身心健康、有助于安定和谐、节约医疗资源。
艺点医院神经外科三病区重要北京中科白癜风医院白斑专科著名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