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心脏性猝死”越来越多地发生在我们身边。从青春少年到迟暮老人,从孱弱多病到运动健将,都有可能发生心脏猝死离我们而去。大多数人在面对这种情况时都感到无能为力。那么,心脏性猝死到底有多可怕,我们普通百姓面对猝死病人能做些什么?
“心脏性猝死”是指以急性症状发作1小时内意识突然丧失为特征的由心脏原因引起的自然死亡病症。其中以发病急、不可预料和自然死亡是诊断心脏性猝死的3个关键点。
在我国,心脏性猝死的年发生率为41.84/10万,位居全球各国之首。在院外发生的心脏性猝死当中,80%发生于家中,15%发生于公共场所,40%发病时没有他人在场。在猝死人群中,发生在大学、中学、小学甚至幼儿园的青少年猝死尤其值得
心脏性猝死的原因相当复杂,常见的包括急性心肌梗死、恶性心律失常、心力衰竭、扩张型心肌病、肥厚型心肌病、瓣膜病、先天性心脏病以及不明原因猝死等。除此之外,剧烈撞击、吸毒、酗酒、滥用药物等也是心脏性猝死不可忽视的原因。一般而言,在12岁以下儿童先天性心脏病和原发性心电疾病占主导,18岁以上的成年人则以心肌病、冠心病和心律失常为主、竞技性运动员可能以肥厚型心肌病、冠状动脉畸形及心律失常为主。
猝死发生迅速,后果严重,如果能够早期筛查出心脏性猝死高危人群,给予必要的监护和预防措施,可能会挽救很多人的生命。
具有以下表现的人可能需格外警惕猝死的风险:
(1)有高血压、高血糖、高血脂等基础疾病;
(2)活动后心悸、胸闷、胸痛伴活动耐量下降;
(3)曾有晕厥发作史;
(4)家族中有猝死患者或者肥厚性心肌病、扩张型心肌病、致心律失常性右室心肌病、LQT(先天性长QT综合征)、CPVT(儿茶酚胺引起的敏感性多形性室速)等疾病患者;
(5)长期吸烟及饮酒史;
(6)心电图上可见QT间期延长、Epsilon波、碎裂QRS波、Brugada波、早复极等表现。
对于心脏性猝死的病人,如果能在医务人员到来之前,及时展开施救,将挽救很多人的生命。
当我们目睹身边人突然倒地、呼之不应,怀疑猝死的时候,应该迅速且有条不紊地进行以下抢救措施:
(1)判断周围环境,将患者转移到开阔的平地上开展抢救,同伴呼叫救护车;
(2)通过拍打、呼叫病人判断是否意识丧失,如接受过专业培训可以通过检查胸廓起伏、颈动脉搏动判断是否有心跳、呼吸;
(3)尽早开始胸外按压,操作者两手掌重叠交叉置于患者胸骨中下段,双肘关节伸直,利用身体重力有节奏地垂直向下按压,将胸骨下段压下5-6cm,而且要保证胸廓充分回弹,按压频率在-次/分;
(4)开放并清理气道后开始人工呼吸,用手捏住患者鼻孔,深吸气后贴紧患者口唇外缘用力吹气,胸外按压与通气比例为30:2,如果同伴在场可两人交替进行;
(5)如果周围有AED(自动体外除颤仪),尽快分析心律,开始除颤;
(6)初级心肺复苏后尽快转移至专业医疗机构进行高级心肺支持。
对于心脏性猝死高危患者,早期预防可以明显提高存活率。
在冠心病患者当中,戒烟、适量运动、降脂治疗、控制糖尿病及降压对于预防心脏性猝死十分重要,对于已罹患冠心病的患者进行血运重建并长期应用冠心病二级预防药物。先天性心脏病、风湿性瓣膜病患者应尽早行介入或外科手术治疗。各种缓慢型心律失常患者必要时应行心脏起搏器植入,快速型心律失常应接受规范的药物治疗或导管消融,同时要注意去除各种诱因:如纠正电解质紊乱(尤其是低、高血钾症),保持情绪稳定和生活规律,减轻工作压力等。对于有恶性室性心律失常或有猝死风险的患者,ICD(心脏起博器)是目前预防心脏性猝死最有效的方法,在充分评估患者猝死风险及危险分层后可考虑植入。
心脏性猝死发病迅疾、病死率高,应提高全社会对它的认识水平,掌握基础心肺复苏技能,从容应对死神的挑战,尽可能地挽救生命、守护健康。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十二五”重点专科
医院心血管科国家、省市知名心脏病专家联合会诊,中西医结合特色治疗心肌炎、扩张型心肌病、心衰、心律失常、冠心病、风心病、高血压,还您健康的心脏。
好内容与盆友一起分享!点击右上角分享到朋友圈,让更多的人拥有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