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岁男娃心脏两根重要血管“调了个儿”,呼吸困难、口唇发紫,这是一种极为复杂的紫绀型先天性心脏病——完全型大动脉转位。
完全型大动脉转位是指连接心脏的主动脉和肺动脉完全长反了,导致体循环与肺循环各自封闭,互不连接,造成静脉血得不到氧合,致使患儿逐渐出现缺氧症状。
一年前,刚出生的小俊手指呈现青紫色,医院诊断为完全型大动脉转位,急医院心血管外科三病区(小儿心脏外科)寻求进一步救治。
经完善心脏彩超、CTA等相关检查后,医院心血管外科三病区(小儿心脏外科)主任谌启辉明确诊断,小俊不仅患有完全性大动脉转位,同时合并有肺动脉狭窄。
△正常结构→异常结构
完全型大动脉转位常合并有室间隔缺损、房间隔缺损、动脉导管未闭,也正因这些异常通道,才让小俊有少量的氧合血流维持生命。
谌启辉说,孩子虽然暂时得以存活,但紫绀严重,还需积极解决心脏问题。
因小俊患的先天性心脏病。畸形复杂、病变严重,需行姑息手术来缓解他的紫绀症状,但考虑到孩子年龄小、手术风险大,小俊爸妈心中顾虑重重,决定先保守药物治疗。
出院后的小俊常患肺炎,并且活动后紫绀加重,发育也明显落后于健康孩子。
今年5月初,小俊突发急性缺氧发作后急医院。
经谌启辉检查。孩子的病情又出现了进展,必须尽快外科手术治疗。
以往,对于合并肺动脉狭窄的大动脉转位的患儿,国内外并没有一个成熟统一的手术方式。
国内目前比较主流的手术方式是双根部移植术,也就是将主动脉和肺动脉从根部分离后,相互调换位置重新移植,其优势在于恢复了心脏正常的解剖结构,更符合心脏血流动力学。
尽管该手术优势明显,但也有一定的弊端。
谌启辉坦言,该手术复杂程度对医者的技术要求极高,使医生学习曲线过长,对患者而言,移植后的主、肺动脉周边的自然空间结构发生了改变。随着生长发育,远期易出现主动脉瓣返流、冠状动脉狭窄等并发症。
在为小俊制定手术方案时,谌启辉通过既往经验及回顾,决定率先采用肺动脉根部移植术。
简单来讲,是只针对肺动脉进行移植,利用补片修补室间隔缺损将主动脉和左心室连接,再将肺动脉和右室流出道连接。
其优势在于:首先减少了移植血管的数量,保护主动脉和冠状动脉的同时,降低出血率,避免远期出现主动脉瓣返流和冠状动脉事件;其次,术中将肺动脉和瓣膜一同移植,有利于肺动脉发育。
与双根部移植术相比,该手术方式操作易于控制,难度小,患儿远期效果显著。
“虽然肺动脉根部移植用于治疗大动脉转位、室间隔缺损合并肺动脉瓣狭窄在国内并未成功开展过,但并不代表我们不能做。医生要不断转换思维,不断接纳新技术,才能为患者寻求更有效可靠的治疗方式。”谌启辉说。
明确手术方案后,经充分术前讨论和周密的手术安排,由谌启辉主刀,主治医师李坤、主管医生王明伟担任助手,在全麻体外循环辅助下,为小俊成功实施“肺动脉根部移植术”。
对于肺动脉血管的重建,并不是简单的切断再缝合,而是要在麻醉、体外循环的配合,在患儿核桃般大小、纸皮般薄弱的心脏血管上,严密缝合上百针的精细操作。
谌启辉团队谨慎游离、精准操作,完美移植重建肺动脉血管。
这台手术耗时7个小时,不仅使小俊的完全型大动脉转位得到根治,还一并矫治了肺动脉狭窄、室间隔缺损、房间隔缺损等心脏畸形。
术后,小俊在心外重症监护团队的精心护理下,恢复的非常顺利,目前已康复出院。
不合并室间隔缺损的完全型大动脉转位和法洛四连症一样,是一种常见的紫绀型先天性心脏病,症状表现为口唇紫绀、呼吸窘迫。
但两者不同点在于:患有法洛四联症的孩子,其缺氧加重的表现是哭闹不止;而大动脉转位的孩子缺氧加重时不哭不闹很安静,原因在于大脑缺氧造成的神经麻痹,这种现象又被称为“安静的紫绀”。
“因此,先天性心脏病,尤其是复杂的先心病,治疗时机很重要。”谌启辉特别建议,孩子出生后父母应进行心脏超声检查来排查一下是否有先心病,目的是能够第一时间发现问题,尽早让医生介入到患儿的治疗中来。(徐紫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