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老的彝族文字、丰富的彝医文献典籍、博大精深的彝族文化、深受彝族欢迎的彝族医药,是彝族医药赖以生存和发展的重要基础。彝族先民长期生活在交通闭塞、文化生活和信息交流条件差的地方。地域性的限制和主动对外交流的不够,造成彝医对缺血性心脏病缺乏像西医和中医那样系统、完整的理论认识,但彝医对缺血性心脏病的一些认识仍是独特和弥留珍贵,经张之道(云南省著名彝族医药专家)的继承和发扬,一些十分宝贵和独具特色的诊疗方法得以流传至今。
缺血性心脏病的彝族医药病名范围
缺血性心脏病彝医没有专门的病名,从民国以来彝医都是参考中医“胸痹”、“真心痛”的诊断和治疗方法。彝医仅在民间口授心传的流传着“胸口痛”、“心口痛”、“心慌”、“胸闷”、“心乱跳”等说法和病名,但在诊治过程中,彝医十分注重把上述症状与舌根、脉象和耳背经络等互参才做出诊断和治疗。
病理认识与临床分型
老彝医张之道专家认为:从自己亲身实践来看,缺血性心脏病,首先是第一条气路阻塞,心气不通所致,是肾阳不能鼓动心阳而发生的疾病。心脏病(即缺血性心脏病)是由“命门火衰,导致心火衰退,进而引起心气不通,心血阻塞”所致的疾病。
缺血性心脏病主要临床表现是:胸部憋闷刺痛、心悸、出汗、严重者呼吸困难,脉搏跳动不规律等。彝医在临床上主要分三型:心血瘀阻型(又称心路瘀阻);寒凝血脉型(又称寒毒侵袭);火热伤心型(又称热毒侵袭);结合中医辨证,还可进一步分为:痰浊内阻型、心气虚弱型、心肾阴虚型、心肾阳虚型。
彝心康胶囊
彝心康胶囊是老彝医张之道呕心沥血40多年研制的治疗缺血性心脏病的彝族药。方中鸡血藤化瘀血、生新血、疏通被阻塞的血管,为主药;灯盏细辛解痉、通络、扩张血管为臣;五气朝阳草有全面激活五脏阳气的作用,推动血液的运行;透骨草祛风活血、通络、散寒、止痛、解痉;虎杖、姜黄有强烈的溶栓、抗凝、消除动脉粥样斑块的作用;木香协助灯盏细辛温振心阳、活血通络,达到通络、降脂、抗凝的作用。
彝心康胶囊在理论上融彝医、中医、西医于一体,药物组方配伍严谨、工艺合理,质量安全标准完善,临床疗效显著,多年临床运用未发现毒副作用,实验研究证明有良好的抗心肌缺血、缺氧的作用,是国内目前治疗缺血性心脏病较好的药物之一。填补了彝医彝药没有国家批准治疗心脏病的空白。
独特的临床用药
彝心康胶囊用量:治疗剂量:每日3次,每次3~4粒,15d为1个疗程。预防及保健剂量:每日2次,每次1~2粒,或遵医嘱。另外,西医诊断的卧位性心绞痛,其特点是易于在夜间熟睡时发生,张老认为此症型的心绞痛,宜在临睡前服4粒彝心康胶囊,以此避免休息、熟睡时发生心绞痛。这一经验非常宝贵,值得一提。
彝心康胶囊的功能、主治
彝医:乌诺衣诺、四乃土。中医:理气活血、通络止痛。主治:缺血性心脏病。
根据临床实践总结,张之道老专家认为,彝心康胶囊具有以下几方面的作用:
①改善心肌缺血、有效解除心绞痛。②重建心脏侧枝循环,开放新血管,缩小心肌梗塞面积。③恢复和改善冠心病心电图缺血性表现。④消除胸闷、胸痛、气短乏力等症状。⑤消融动脉粥样硬化斑块。⑥降低血粘度、胆同醇和甘油三酯。
常用于以下3类疾病:
①缺血性心脏病所引起的心绞痛、胸部憋闷、刺痛、绞痛、心悸、自汗等。②脑萎缩、脑血栓形成和脑出血恢复期,症见:半身不遂、偏瘫、口眼歪斜、语言不利等。③用于心气不通、心血阻塞型先天性心脏病、风湿性心脏病的辅助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