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中国医学论坛报》与中国心血管医生创新俱乐部(CCI)独家合作,开辟“新心人”专栏,每月一期,邀请中国心血管创新先锋人物,分享相关经验、案例与理念,推动心血管领域创新信息在中国的传播。正如CCI发起人葛均波院士为“新心人”专栏致发刊辞所言,“创新是一个行业发展的动力,一个民族前进的灵魂。”
王建安教授
嘉宾简介:王建安,教授、博士生导师,全国“白求恩”奖章获得者,国家重大科学研究计划项目()首席科学家。现任浙江大医院院长、心脏中心主任,长期围绕冠心病介入治疗、经导管心脏瓣膜病介入治疗和干细胞治疗心力衰竭等领域展开研究工作,作为第一完成人获得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1项、省科学技术奖一等奖2项、二等奖2项;以第一发明人获国家发明专利5项。
论坛报:您在国内较早开展了多项心血管病治疗新技术,例如经导管主动脉瓣置换术TAVR、心肌梗死后干细胞治疗、Algisyl-LVR可置入性水凝胶注射治疗终末期心力衰竭等。想请您以其中一项新技术为例,分享其背后的故事。
王建安教授:近年来,以TAVR为代表的经导管心脏瓣膜病介入治疗已成为国际介入心脏病学发展最快的领域。在国内,医院开展了TAVR。我院目前积累的TAVR临床病例已接近例,在数量上是全国领先的。与此同时,我们也在TAVR操作技术上做了很多探索。
目前,欧美指南和共识尚未将二叶式主动脉瓣(BAV)钙化性狭窄列入TAVR适应证,但国内接受TAVR筛选的患者BAV比例高达30%~50%。国内外一些有经验的中心正在尝试对这类患者进行TAVR治疗,逐渐积累经验。
以浙江大医院为例,近50例BAV(0型)患者接受了TAVR,术后结果和随访数据均与三叶式主动脉瓣患者一致。这表明,在仔细筛选患者和谨慎操作的前提下,TAVR应用于BAV重度狭窄是安全有效的。
早期欧美介入医生处理BAV病变时,在瓣膜尺寸选择、置入技巧等方面,均沿用三叶式主动脉瓣TAVR,瓣周漏等并发症发生率较高。我们中心在尝试对BAV患者进行TAVR治疗时,仔细评估了每一例患者,通过与经典三叶式主动脉瓣病变人群充分对比,发现BAV狭窄患者瓣叶的钙化程度往往严重而不均匀,瓣叶大小不对称、高度不一致,瓣环多为椭圆型,常合并有升主动脉疾病。这些病理特征增加了经导管介入治疗的操作难度,可导致置入的瓣膜难以充分扩展、贴壁,增加瓣周漏、瓣环破裂等并发症发生的概率。
经过反复实践,我们摸索出几点经验:在TAVR治疗BAV重度狭窄时,第一,完善术前临床评估和影像学评估;第二,选择合适大小的瓣膜,在相同尺寸瓣环下,BAV患者选择小一号的瓣膜;第三,适度高位置入,从0~2mm的深度开始释放瓣膜,可使瓣膜移位的发生率降低,因严重瓣周漏而需要置入第二个瓣膜的机会明显减少。我们将这些经验总结成论文发表,引起了国内外同行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