俗话说“春捂秋冻”,寒露之后,天气逐渐转凉,到了“秋冻”之时。
医院综合科主任甘爱萍:“春捂秋冻”是我国传统医学总结出来的养生之道。刚入秋时,一般是凉而不寒,过早地穿上厚衣服,身体与“凉”接触太少,体温调节中枢得不到很好的适应,调节体温的能力就下降,人体的抗寒力随之下降,真正入冬后,就很难适应寒冷,所以适当“冻”一下身体,会增加皮肤和黏膜对寒冷的耐受力,有利于增加抵抗力。
但“秋冻”也要有个度,并非人人可冻,小心冻出一身病!老病根都是这样冻出来的!
秋冻也分人这五种人千万别冻着1老慢支本想按照“春捂秋冻”的原则进行养生,结果却弄巧成拙冻感冒了。钱女士的母亲今年75岁,是个“老慢支”。这几天,天气明显有些转凉,她也想给母亲多加一件衣服,但母亲却说,秋冻能增强体质。结果发现母亲旧病复发,于医院。
医院急诊科主任医师杨润华表示:所谓“秋冻”是说秋季到来之后,不要气温稍有下降就立即增衣,而应循序渐进地添衣保暖,以增强身体的御寒能力,是一种耐寒锻炼的方式。
秋季气温变化大,这种多变的天气会使人产生冷热不均的感觉,不利于一些基础性疾病的控制。对于一些患有慢性病的人来说,不仅不能“秋冻”,反而还要注意保暖。
2心血管不好的人中医认为,心主血脉,心系疾病多与机体内的津、血运行不畅相关。由于津、血“得温则行,得寒则凝”,因此津、血的运行状态受外界温度影响很大。
专家解释说,春捂秋冻因人而异,心脑血管病患者须警惕!心脑血管病患者秋天不能“冻”,应特别注意保暖,只有如此才可以平安度过季节交替!
医院来了一位80多岁的王大爷,患有高血压已经有10余年了并且伴有心脏病等疾病,虽然平时一直在吃药,但仅今年就已经住院2次。十一假期,王大爷抱着“春捂秋冻”的想法,只穿了两件衣服就出了门。老人遛弯回来,却感觉心慌气短,头发晕,休息了一会后,却连心口也开始疼痛,王大爷的医院。经心电图检查,王大爷有心肌梗塞现象,经过抢救已经脱离了危险。
3胃肠不好的人深秋时节气温变化无常,胃肠道对寒冷刺激非常敏感,身体不慎受到寒冷刺激后,血液中的组胺增多,胃酸分泌旺盛,胃肠易发生痉挛性收缩,原有胃病的人胃病会再次发作,甚至引起胃出血、胃穿孔等严重并发症。
秋凉时节,有胃病的人应注意保暖,一旦有疾病复发的征兆,应及时服药治疗。4老寒腿寒腿病人受寒后症状会加重。老寒腿属于中医痹症范畴,相当于现代医学中的风湿性关节炎、类风湿性关节炎、骨性关节炎等骨关节病。
受累的关节以膝关节为主,常出现关节疼痛,有时伴有肿胀,上下楼或下蹲时疼痛加剧。老寒腿患者从秋季开始就应该注意腿部保暖。
5幼儿该秋冻吗?气渐渐转凉,又到了“乱穿衣”的季节。有的妈妈怕冻着宝宝,只要天气稍微一凉爽,就急着为宝宝加衣;有的妈妈则认为要让宝宝“秋冻”,这样才能逐步适应秋日转凉的天气,确保宝宝安然无恙。其实,家长只有正确了解“秋冻”的含义,正确为宝宝增减衣服,才能保证宝宝少生病,健康成长。
尽管人是恒温动物,体内有一套完善的体温调节系统,但对于小宝宝来说,体温调节功能有待完善,所以不能单纯地强调“冻”。当然,根据中医观点,小儿一般是阳气偏旺之体,如果过暖则会助长阳气而消耗阴液。所以,妈妈也不要过早、过度为宝宝保暖,可以检查一下宝宝的手、后颈,以不出汗为增加衣服的尺度,如果身体出汗反而容易感冒。
小孩、老人和体弱者更要注意保暖。譬如脾胃虚弱人群,感冒受寒后容易腹泻、腹痛或消化不良。
又如高血压、冠心病等心脑血管疾病患者,一遇气温降低便会血管收缩,导致病情反复或加重;再如肺心病患者,一不小心感冒引起肺部感染,便会诱发心衰。
这5个部位千万别冻1头部头为诸阳之会,如果保护不好,阳气会丧失。秋季尤其不宜晨起洗头,否则易受风寒。老年人、心脑血管病患者、偏头痛人群要注意保护好自己的头部,在享受秋高气爽的同时,最好戴个帽子。2肚脐爱美女性经常不注意肚脐的保暖。秋季昼夜温差大,到了夜间,寒凉之气容易通过肚脐侵袭到人体内部,首先被刺激的就是肠部,容易引发腹泻。
对于老人和孩子,或者有胃病、宫寒的女性来说,不妨贴身穿一件背心,出门的时候也可以穿一件坎肩或者马夹,护住腰腹部。
3后背肩或者马夹,护住腰腹部。后背受凉容易诱发咳嗽,支气管炎等呼吸系统疾病,虚寒体质的人最好尽量撤掉凉席,尽量不要卧室窗子开太大睡觉,以免受凉。
4肩部秋天的雨季夜晚寒凉,人体肩部的受凉时间久了容易被“风寒湿邪”侵袭,很可能出现肩周炎等症状。所以,秋季肩部也要注意保暖。
5膝部秋天到了,爱美的姑娘总是喜欢穿短裙,短裤配长靴,专家表示,这边总装扮会经常把膝关节裸露在外面,长期如此,会患上关节炎的,深秋时关节炎的始发期,很多人的关节在一段时间会考试怕冷,怕风,有的还会出现疼痛的感觉,这个时候你就要注意关节的保暖了。
深秋季节,我们还是要注意保暖,爱美人士,也要注意了,千万不能让疾病找上门。
觉得不错,底部随手点赞哟↓↓↓
中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