OCC现场报道
中国,上海5月28日,OCC东方直播室的老年心血管病专场,中医院杨跃进教授、医院郭静萱教授、中医院唐熠达教授、第二医院马丽萍教授、上海交通医院倪秀石教授以及上海交通大医院吴方教授,针对老年心血管病专场展开了交流讨论,医院黄浙勇教授主持。
黄浙勇教授:中国早已进入老龄化社会,目前其老龄化程度可能已超出我们想象。据官方资料显示,中国老年人已达到2亿,占人口总数15%,预计到年,可达到4亿。心血管疾病是危害老年人身体健康的第一杀手,首先请杨跃进教授谈谈我国老年人心血管疾病的现状。杨跃进教授:我国老龄化的特点之一即未富先老。老年心血管病发现种类越来越多,特别是近几年瓣膜病的发现比例上升。在过去十几年,瓣膜病在我国的发展程度尚未波及老年人群,但目前老年性瓣膜病如严重的主动脉狭窄比例在上升;其次是冠心病,老龄本身即是冠心病的危险因素,且冠心病的其他危险因素如高血压、高血脂、糖尿病等,也伴随着年龄增加而风险增大;还有急性冠脉综合征,由于平时患者对该病的认识及日常的症状表现不明显,又较易突发,给诊治带来一定难度。另外很重要一点,75岁以上的老年人通常不纳入临床研究,在循证医学方面这部分高危人群缺少证据,且老年人群预后也较差。以上这些,都给临床医师带来了巨大的挑战。因此,一方面要加强循证研究,另一方面医师要提升自身能力,各学科间医师要相互交流和学习。总之,老龄化社会带来的是综合问题,既有挑战,又有机遇。黄浙勇教授:除了杨教授提到的老年人群心血管病诊治中的循证证据不足之外,治疗上的悖论也是问题之一。比如他汀的治疗,临床试验有证明老年人使用是获益的,但临床实践中发现使用后肝、肌病的发生率较高。以他汀调脂为例,如何正视这样的悖论。郭静萱教授:老年患者是ASCVD的高危或极高危人群,即使还未形成ASCVD,也存在风险。比如60岁左右,应早做一级预防防止动脉硬化的形成。我认为,将这部分人群的诊治单独列出十分重要。ASCVD的核心问题是动脉粥样硬化,对于这类疾病,特别是早期的预防诊治,在近几年的指南及共识中关于老年的治疗,使用他汀仍是关键方案,核心问题是降低LDL-C。老年人尤其是80岁以上的高龄老年人,合并危险因素和脏器的损害均较多,导致诊治ASCVD时,不敢使用他汀,他汀类药物的使用比例相对较低。老年人群调脂的问题,他汀类药物疗效显著,但要注意剂量问题。对这类高危患者,中等强度他汀治疗即可,且应从小剂量起始。至于他汀的副反应问题在老龄人中主要表现在两点,肝酶增高和肌肉反应。肝酶的升高一般在用药一个月左右就会发生,用药几年后再发生的比较少见。因此,对于肝功能已经退化的老年人来说,应在服用他汀一个月左右进行肝功检查,根据检查情况决定是否继续服用以及服用剂量的问题。肌酶增高的发生率较低,但一旦发生,问题严重,应给予重视。唐熠达教授:最重要的是注意安全性。流行病学调查数据显示,1%~3%的患者服用他汀类药物出现转氨酶增高,我们称为他汀耐受不良性高脂血症,如果患者有脂肪肝,这个比例更高。除转氨酶指标外,还要北京哪家白癜风最专业北京治疗白癜风的价格是多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