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运动强度
合适的运动强度是运动处方的核心,直接关系到运动治疗的疗效和安全。1.心率是确定运动处方强度的最简便指标,主要有最大储备心率百分数法和靶心率方法。储备心率=最高心率与安静时心率之差最大心率储备=HRmax–HRrest最大靶心率=–年龄Jungman法:年龄预计靶心率=()-年龄Karvonen法:心率储备靶心率(最大运动心率-安静心率)×(60%-70%)+安静心率2.主观感觉是身体在运动时的最易于感受到的反应。·在适宜的强度下,患者感觉舒适或稍微有气喘,但呼吸节律不紊乱,可稍急促的说话,不用断断续续,无持续气短、胸闷和心慌的感觉。·运动后患者食欲有所增加,睡眠质量改善,早晨脉搏比较稳定,血压正常或变化不大。·如果锻炼后疲劳在第二天或长期不能消除,体重下降过快,则表示运动量过大,应调整运动量或暂停该训练计划,调整后重新实施。3.心肺功能评估安全是心脏康复运动训练的首要原则,因此重症心血管疾病患者心脏康复强烈建议进行精确的心肺功能评估,通过心肺运动试验获得最大氧摄取量、峰值摄氧量、氧脉(VO2/HR:摄氧量与心率之商)、无氧代谢阈AT、呼吸交换率、代谢当量等参数。以制订匹配患者体力和心脏功能的定量运动处方。二、运动类型的选择
可根据以下几点选择:①选择您喜欢做的运动;②首先每周3-5次做有氧运动,如步行、游泳、骑自行车或慢跑;然后每周2-3次做肌肉力量训练,如举哑铃等;③至少能连续作10分钟或更长时间的运动达略感用力的程度;④一定强度的运动对心脏来说不仅安全,而且有益于心脏功能的恢复;⑤能长期坚持。有氧运动强度:有氧运动康复要求运动强度应比无氧代谢阈AT功率低10瓦作为运动强度;对心血管疾病的患者建议运动强度应比诱发缺血的功率时的心率低10bpm作为运动强度。阻抗运动强度:抗阻运动的运动强度以局部肌肉反应为标准而不是以心率等指标,1-RM(1-repetitionmaximum):单次运动完成的最大重量,为抗阻运动强度的参照,针对局部肌肉抗阻运动强度包括%1-RM和重复次数(Reps),%1-RM从40%至80%不等。柔韧运动:柔韧性运动包括牵拉某关键肌肉群和肌腱的次数和持续的时间,关键肌肉群牵拉3-5次,每次20-30秒。三、运动频率
只有有效的规律运动,心脏才会受益,每周3-5次,每周至少休息一天。四、运动时间
开始可能仅运动10-15分钟,随着心功能和体能的恢复,病情稳定后每次30-45分钟,运动时间增加到至少每次30分钟后,再增加运动强度。有些药物会影响心率和血压,如B阻断剂、钙通道阻滞剂、地高辛、硝酸酯类、治疗肺病药物、可达龙等。有氧运动处方示例:(1)中强度耐力运动处方:运动目的:增强有氧运动能力、增强循环呼吸功能,降低心血管疾病风险、减体重和降低体脂含量。运动方式:健身走或慢跑。运动强度:中高。以目标心率(60%-70%最大心率),主观心理感觉计算RPE=12-13(中等),最大摄氧量或运动测试最大功率的60%-75%。运动时间:30分钟。运动频度:4-5次/周。(2)高强度间歇运动处方运动目的:提高有氧和无氧运动能力,增强循环呼吸功能,降低疲劳感.运动方式:功率车或中速跑。运动强度:高。以目标心率(75%-90%最大心率),主观体力感觉RPE=14-16(重度)最大摄氧量或运动测试最大功率的75%-90%。运动时间:2-5分钟,3-6组,每组间隔1-2分钟,间隔期可以休息,也可以把强度降低(20%-30%最大心率)。运动频次:4-5次/周。运动锻炼三部曲:热身期、有氧运动期、冷却期。热身期目的是促进在身体活动前血多必须产生的调节,避免或降低肌肉骨骼系统受伤可能性,及心脏事件发生可能性。有氧运动期是运动计划体能锻炼部分,重点放在FITT原则。常用的4种形式:连续训练、间歇训练、循环训练和循环间歇训练。冷却期目的包括:持续使用肌肉维持静脉回流,避免血液淤积在肢体、防止心输出量和静脉回流减少,增加血液回流到心脏和脑部避免昏倒、氧化代谢废物和补充能量储存,促进恢复期、避免心肌缺血、心律不整或其他心血管并发症。注意事项:合理的运动需建立在合适的身体条件基础上,如有不稳定性心绞痛、未控制的高血压(SBP≥mmHg,或DBP≥mmHg)、未控制的心律失常、近期发生的未经评估和有效治疗的充血性心力衰竭、瓣膜严重狭窄或关闭不全、严重的肺动脉高压等情况,需经规范就医后在医护人员指导下进行循序渐进的运动。来源:医院END*瓣膜网旨在为患者传播瓣膜科普知识,并不对内容的准确性和完整性等作出任何承诺和保证,仅供患者朋友参考,具体疾病事宜请遵循医嘱。前行路上,全心为你点赞或转发,让彼此不再孤单热点文章
最近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