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牵高原眷顾家乡
——我市部分援藏干部和人才与本报编辑记者座谈侧记
本报记者廉红李海军
写在前面的话
年7月,受党组织的派遣,肩负家乡父老的重托,绥化10名优秀干部作为我省第6批援藏干部人才奔赴平均海拔米的西藏日喀则市谢通门县。
年12月30日,利用这批援藏干部和人才年度休假的时间,他们中的刘鹏、窦沿东、王伟峰、韩文友、刘福贵、孙英达等6位同志来到本报,与部分采编人员进行了座谈交流。
6位同志在座谈中畅叙同志友情,讲述援藏故事,倾诉思乡之情:他们讲述了响应组织号召到西藏工作的心路历程,讲述了对支援西藏建设重要意义的认识,描述了美丽的高原风光和藏族同胞的热情豪爽,以及令人难忘的工作生活点点滴滴……
今天,本报特推出《情牵高原眷顾家乡》的故事和心语。用有思想有温度的新闻作品,释放正面宣传的强大效应,为把我市建成“寒地黑土之都、绿色产业之城、田园养生之地”营造浓厚的干事创业氛围。
按照省委、省政府的统一安排,年7月,我市选派10名党政干部和人才对口支援日喀则市谢通门县,这也是我市首次“捆绑式”对口支援西藏地区。
通过认真准备和层层推荐选拔,市委最终从报名的38名干部和人才中择优确定了10位,在纪念建党95周年之际,市委、市政府召开援藏干部和人才欢送会议后,他们带着市委、市政府和全市人民的重托,怀着对雪域高原的憧憬,远离家乡,暂别亲朋好友,踏上了驰援藏区的征程。
遥远而陌生地方——日喀则市谢通门县,那里是他们人生历程的一个重要节点。
年岁末,飞越万里云海,跨过崇山峻岭,带着雅鲁藏布江对呼兰河的问候,带着格桑花对丁香花的惦念,带着雪域高原对寒地黑土的深情厚谊,他们回到家乡休假。
年12月30日下午,绥化日报社党委会议室温暖如春,绥化市援藏干部领队刘鹏等6名援藏干部和人才与绥化日报社部分记者编辑座谈,畅谈近半年来在西藏工作、生活中,给他们留下最深印象、最受感动、最难以忘怀的故事,以及带给他们的切身感受、感悟、感怀,对家乡、对亲人、对黑土地的思念和祝福。
刘鹏:和高原有个约定
援藏前为肇东市委常委、宣传部长,任谢通门县委常务副书记。绥化市援藏干部领队。
出生于年的刘鹏,进入西藏前是肇东市委常委、宣传部长。到西藏后,新的岗位是西藏自治区日喀则市谢通门县常务副书记。半年来,他克服了高原缺氧、交通不便、语言难于沟通等诸多困难,渐渐进入了角色。谈起援藏的感受,他说最大的感触就是藏区经济社会发展以及人民生活与内地的巨大差距。
刘鹏从自己的走访与调研来看,谢通门县的教育、卫生状况与绥化相比,差距有20年的时间,尤其是师资力量、医疗水平等方面,表现明显。同时,由于缺少优质淡水的供应,蔬菜的稀缺,导致当地儿童的身高等身体指标,与内地儿童有明显的差距。
也许是原来的工作关系,刘鹏看问题总是带着更强的使命和担当。在谢通门县工作不到半年的时间,他就完成了一份很有见地的调研报告。他在报告中,对如何提高当地的教育和卫生水平,都提出了很多中肯的、具有建设性的建议。比如,他提出组织当地的医护人医院进行培训,力争在三年内造就一批有较高医疗水平的医护人员,充实到谢通门县的医疗岗位。二是针对当地骨痛病、痛风病和心脏病多发的实际,他建议定期组织内地专家赴当地义诊。可贵的是,刘鹏没把自己的设想停留在纸上,今年10月份,他通过个人关系,从北京的一家基金会邀请了38位专家到谢通门县进行义诊,两天半的时间,就为人进行了有效的诊疗。
刘鹏把谢通门县看成是自己的第二个家乡。他为此还有一个设想,就是为两个家乡建立起一座桥梁,让绥化的寒地黑土特色物产进入藏区,让谢通门县的雪域特色产品进入绥化,从而拉动两地的经济发展。作为绥化人,刘鹏说,要通过这次援藏,把绥化这张精美的名片,深深地烙印在美丽的雪域高原。虽然援藏时间仅为短短三年,但这将是他一生中最难忘的经历,他甚至在心里默默地与高原有一个约定:对高原,对谢通门县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