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临床研究经典案例分析》由一众科研大咖,通过分析临床研究的各类经典案例,深入解剖临床研究的各个环节,开拓读者的科研思维,回答实际开展中经常遇到的科研与写作问题。
本周连载的是由南京医院丁宁博士分享的睡眠呼吸暂停与心脏瓣膜病系列研究思路谈,希望能带你走进不一样的临床科研世界。
睡眠呼吸暂停与心脏瓣膜病系列研究思路谈(节选)
自建数据库发表系列研究论文,听起来很“高大上”的样子,感觉离我们很遥远,其实并不是这样。它是有“套路”的,普通医学研究生稍微训练一下,也是能做到的。
言归正传,我年读研究生时第一次接触睡眠医学,至今已经有8年了。在此,以我自己的博士研究课题“睡眠呼吸暂停与心脏瓣膜病”为例,聊一聊如何自建数据库发表系列论文。
一、为什么要做睡眠呼吸暂停与心脏瓣膜病相关的研究?
这个问题还要从我另一个课题说起。年,我研究生一入学就参与导师的国际合作课题“经静脉膈神经刺激治疗中枢性睡眠呼吸暂停”。我们需要定期筛选中枢性睡眠呼吸暂停(CSA)患者,一开始与心内科合作,但是进展不太顺利,经常美国合作者还有几天就要来了,我们还没有筛选到合适的患者。我们几个研究生就在一起讨论,认为同是心衰患者,内科心衰患者大量合并有CSA,那么外科心衰患者应该也会存在的。我们查阅了一系列的资料,除几篇病例报道心脏瓣膜病患者也存在CSA或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OSA)外,并未发现外科心脏患者群的睡眠呼吸暂停发生率及特征等数据。
我们就思考:既然外科心衰患者也可能存在睡眠呼吸暂停,那么在此类人群中,该疾病的发病率如何呢?又会有怎样的特征呢?与内科心衰患者的危险因素是否相同呢?心脏手术之后,睡眠呼吸暂停又会发生什么样的变化呢?为了搞清楚这一系列的疑问,我们就设计了“风湿性心瓣膜病合并睡眠呼吸暂停的研究”这个课题方向。
在课题实施之前,我们设计了详细的观察指标和记录表格,同时完善课题方案、知情同意书。接着申请伦理批准,然后在全球临床试验数据库(ClinicalTrals)上进行临床研究注册,最后才是收集数据。如下图1,从文档日期可以看出我们在课题实施之前完善好了所有需要的资料。图2为部分指标记录表截图,每一个患者一份,每个指标都会被详尽记录在案。
图1.课题实施之前完善好所有需要的资料
图2.部分指标的记录表截图
二、本系列研究是怎样一步一步做下来的?
我们的目的是观察研究心脏瓣膜病和睡眠呼吸暂停的“爱恨情仇”,因此,把课题分为两个部分。第一部分:观察风湿性心瓣膜病患者中的睡眠呼吸紊乱的发病率及危险因素;第二部分:研究心脏瓣膜置换对睡眠呼吸暂停的影响。
临床流行病学的研究,首先就要看发病率及其影响发病率的因素,第一部分就是做的这件事;然而,研究对象还有其特殊性,他们最终都是要做心脏瓣膜置换手术的,手术是一个重要的干预方式,因此,我们从中继续寻找突破,观察了这种干预对原先疾病的影响——是改善了还是无变化?第一部分的研究发现,风湿性心瓣膜病患者睡眠呼吸暂停的总体发病率为38.8%,显著低于以往其他病因所致心衰(如心肌病、冠心病)的睡眠呼吸暂停发病率,而且CSA的危险因素多于OSA。研究论文发表在年的《美国临床睡眠医学期刊》(JournalofClinicalSleepMedicine,美国睡眠医学会官方杂志)[1]。第二部分的研究发现,心脏瓣膜置换术后,CSA明显减少,而OSA没有变化,这是全球独一无二的结果,论文发表在年的《睡眠医学杂志》(SleepMedicine)上[2]。这两个研究分别在年3月首尔召开的“第6届WASM年会”和年10月在墨尔本召开的“SleepDownUnder”上做了口头报告。
正常情况下这个研究到此已经发了两篇论文了,我也毕业了,也该结束了,但我们是有追求的科研工作者,有着追求真理和契而不舍的精神,怎能就此止步不前呢?
因此,我们又进一步想:这些患者最终都是要做瓣膜置换手术的,那么这类患者合并睡眠呼吸暂停会不会增加术后的并发症的风险呢?于是,又继续挖掘信息和分析数据,发现术前合并OSA可以显著增加围术期不良事件,如延长ICU时间、增加机械通气时间和起搏器使用率;而CSA却不增加围术期不良事件。于是我们写了一篇文章“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增加心脏瓣膜置换手术围术期风险”,年10月,这篇文章很快被JournalofClinicalSleepMedicine接收[3],审稿编辑在接收稿件的信中给了较高的评价:文章作者完成了很出色的科研工作(eauthorsdidanexcellentjob)。
由于这个系列研究受到了同行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