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脏的“门”,也会老...
老年性心脏瓣膜病,你听说过吗?
90岁以上,发病率近%
人年纪大了,心脏瓣膜也会“变老”。
据统计,70岁以上人群的心脏瓣膜病发病率在10%以上;
而到了90岁以上的老人,发病率几乎是%,是老年人心力衰竭和猝死的重要原因之一。
主动脉瓣、二尖瓣最易“老化”
心脏有四个“门”:
主动脉瓣
肺动脉瓣
二尖瓣
三尖瓣
其中最常累及的是主动脉瓣,其次是二尖瓣。
主动脉瓣狭窄:严重可致猝死
它会导致左心室承受的压力过重。早期可能不会有什么不适感觉,随着狭窄程度的加重及病程的进展,可出现心绞痛和/或晕厥,晚期心脏扩大,从而导致呼吸困难等充血性心力衰竭甚至猝死。
在严重的主动脉瓣狭窄患者中,心绞痛发生率为19%~77%,晕厥发生率为19%~47%,充血性心力衰竭为67%~74%。猝死多见于严重主动脉瓣狭窄伴左心功能不全者。
主动脉瓣关闭不全:相对温和
相对来说,主动脉瓣关闭不全要温和得多,可以长期无症状,或者仅表现为运动耐量减低,预后相对良好,除非到晚期或者合并主动脉瓣狭窄时,可以出现心力衰竭症状。
二尖瓣关闭不全、狭窄:心衰等
二尖瓣关闭不全多于狭窄。最常见原因为二尖瓣环钙化。早期一般没有明显的不适表现,或仅有乏力、气短等非特异症状,进展至晚期则会引发充血性心力衰竭或阵发性呼吸困难。另外,二尖瓣钙化会出现房室传导阻滞、房颤等心律失常,严重者还会并发体循环栓塞和细菌性心内膜炎等并发症。
如何预防?
如果不想要在老年时患上心脏瓣膜疾病,从现在就该开始预防了!
动脉硬化是老年性心脏瓣膜病的常见因素。
改善生活方式,尽早积极治疗其易患因素:高血压、高脂血症、糖尿病……
手术是唯一有效手段
手术治疗,是唯一可能治愈心脏瓣膜病的最有效手段。
具体来讲可选择瓣膜成形术、瓣膜修补术或瓣膜置换术。
至于具体选择哪种手术方式,这得由医生结合具体情况来选择。
一般来说,在瓣膜病变没有发展到完全不能修复的程度时,会更可能优先考虑进行瓣膜成形或修补术。
如果没有及时发现或延误诊治,到了疾病晚期,错失手术时机,就只能针对合并症(心功能不全、心律失常、感染性心内膜炎、血栓等)进行治疗。
因此,早发现对心脏瓣膜病的治疗非常重要。
如何筛查心脏瓣膜病呢?
筛查:心脏超声
心脏超声简便易行,且具有较高的诊断准确率。
超声检查作为心脏瓣膜病诊断的有效检查工具和手段,可以对心脏瓣膜是否存在瓣膜功能异常、钙化、活动度、厚度进行直接观察,同时还能够对血流动力学改变以及心内结构进行测量。
概括总结一下,老年性心脏瓣膜病不少见,可发生心绞痛、心力衰竭、心律失常及猝死等多种并发症,早预防,控制危险因素,及早发现,符合手术指征的尽早行手术治疗是明智之举。
文章来源心脏医学科普本文作者
赵楠楠
不想错过心脏之声的推送?
戳文章顶部蓝字“哈特瑞姆心脏之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