结构性心脏病(structuralheartdisease)是近年心脏病领域涌现出来的一个新概念。目前普遍认为,广义的结构性心脏病,泛指任何先天性或获得性的以心脏和大血管解剖结构异常为主要表现的心脏疾病,包括传统定义的先天性心脏病(室间隔缺损、房间隔缺损、法洛四联症等)、心肌病(肥厚性梗阻型心脏病、扩张型心肌病等)和心脏瓣膜病(主动脉瓣、肺动脉瓣、二尖瓣)、心肌炎、心包炎、冠心病、心脏填塞及心脏肿瘤(粘液瘤)等。狭义的结构性心脏病是指解剖结构异常引起心脏内结构的改变所造成的心脏病理、生理的变化,包括先天性心脏病、瓣膜性心脏病、心肌疾病及心肌缺血后瘢痕形成等。结构性心脏病介入治疗经历了漫长的探索过程,年Rashkind和Miller报道了首例经导管房间隔造口术缓解完全性大动脉转位新生儿紫绀,这项技术成为最早的结构性心脏病介入治疗技术。年Kan采用经导管高压球囊扩张肺动脉瓣狭窄获得成功,此后在临床中广泛开展,目前已成为成人和儿童单纯性肺动脉瓣狭窄治疗方法的标准。并且,这一技术原理为其他瓣膜疾病的介入治疗奠定了技术基础。年,Inoue首创了单球囊法经导管扩张二尖瓣狭窄获得成功,成为二尖瓣狭窄介入治疗的最为成功和简便的方法,在全世界得到广泛应用。90年代开始,结构性心脏病介入治疗进入了快速发展的时代,Amplatzer系列封堵器问世后,其设计简单、操作简便、成功率高、安全性良好,成为各种单纯性先天性心脏病经导管治疗的主要工具。年Cribier等成功实施第一例经皮球囊膨胀式主动脉瓣置换术以来,经皮心脏瓣膜修补及置换技术得到了快速地发展,成为结构性心脏病介入治疗领域的新亮点。在此就结构性心脏病的介入治疗情况进行简短回顾,同时展望可能应用于临床的几项新的介入治疗方法及进展。
一、先天性心脏病的介入治疗
目前常见先天性心脏病的介入治疗手段已基本成熟,对可吸收封堵材料的研究、常见先天性心脏病介入治疗晚期并发症及长期随访逐渐受到
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