季子说风为百病之长

文章来源:风湿性联合瓣膜病   发布时间:2020-3-24 16:16:28   点击数:
 

营卫之气正常运转极其重要,对于外受的寒邪与热邪以及正风之邪,营卫之气作为人体的防御体系,常常是作为一个整体性的应变(用现代医学术语便是涉及到中枢机制的应变),牵一发而动全身,若此系统本无大损伤,则此外邪所致之病在机体防御体系的应变下,常有自愈的倾向(这也是为何去北极极冷之地却少见外感,或热身做好后零下多少度的冬泳,不仅无害,反有益于健康,盖因整体性适应)!

而“虚风”,由于风邪的善行数变的特性,导致了机体无从整体性调动防御机制!虚风之伤人,逢其虚即入,所以其对人体的损伤一来无从预测,二来其所入为体内真气虚馁之所,故而常常不能自愈,正如《太素.三气》所谓:“虚风之贼伤人也,其中人也深,不能自去。”「前面写过“虚风贼邪”(回复可见原文)」

一、由于虚风伤人难以预知其发生部位,故而对于其可能造成的损伤,常以人体的部位来定位,传统医学理论中,将人体形骸分为五部:皮、脉、筋、骨、肉。于是虚风引起的症状按人体受损部位来区分:1、内搏于骨,则为骨痹;2、搏于筋,则为筋挛;3、搏于脉中,则为血闭不通,则为痈;4、搏于肉,与卫气相搏,阳盛者则为热(卫气盛则为热)、阴盛者则为寒(卫气虚则为寒);5、搏于皮肤之间,则卫气外泄,腠理开,毫毛摇,气往来行,则为痒;若虚风留于皮肤,则为皮痹;若卫气不行,则为不仁(皮肤麻木不仁)。

除了五部受损之外,虚风尚会造成人体别的部位的损害。例如:1、偏枯(中风偏枯):脑梗塞的动脉阻塞的发病机制为血栓形成或栓塞,血栓或栓子的运动特性也有善行数变的特征,无法预知其发病部位。2、骨蚀(相当于骨骺炎或骨髓炎):虚邪之入于身也深,其寒与热相博,久留而内著,寒胜其热,则骨疼肉枯,热胜其寒,则烂肉腐肌为脓内伤骨,内伤骨为骨蚀;3、筋瘤(筋膜瘤):有所疾前筋,筋屈不得伸,邪气居其间而不反,发为筋瘤;4、肠瘤(多指胃肠息肉,个别病例有恶变之可能):有所结,气归之,卫气留之,不得反,津液久留,合而为肠瘤,久者数岁乃成,以手按之柔;5、昔瘤(软组织肉瘤):已有所结,气归之,津液留之,邪气中之,凝结日以易甚,连以聚居,为昔瘤,以手按之,坚;6、骨瘤:有所结,深中骨,气因于骨,骨与气并,日以益大,则为骨瘤;7、肉疽(即阴疽):有所结,中于肉,气归之,邪留而不去,有热则化而为脓,无热则为肉疽。

由上可见,传统医学理论认为人体千奇百怪的疾病,大都来自于“虚风贼邪”的侵犯,其理论有一定的临床意义,即如目前多发的肿瘤而言,它的发生是机体在各种致癌因素作用下,局部组织的某一个细胞在基因水平上失去对其生长的正常调控,导致其克隆性异常增生而形成的新生物。且不说肿瘤的发生有没有外来因素的作用,就单是肿瘤细胞的传播而言,也确然符合“善行数变”这个虚风的特征的(请注意中国古代文化特有的“取类比象”思维模式,虚风可以是描述体内符合自然界之风的一种病理状态)。基于虚风贼邪致病的多样性和损伤的难确定性,传统医学对此作了经典的总结:“风为百病之长”,生活中需知“虚风贼邪,避之有时”,需知“千里之堤,溃于蚁穴”!

二、如上描述,虚风单独侵犯人体,所致疾病已可千奇百怪,但临床所见,最让人印象深刻的却并不是这单一因素的侵犯(因其开始症状轻微,常不为人重视),而是由于虚风的侵犯,杂和其它因素而成的“痹证”:“风寒湿三气杂至,合而为痹”。

鉴于虚风的特性,其伤人以五部来定位,风寒湿三气杂至所称的痹症,亦是以五部来定位的:骨痹、筋痹、脉痹、肌痹、皮痹。但是痹病的发生,常常在这五部的基础上,侵犯内脏:1、骨痹不已,复感于邪,内舍于肾;2、筋痹不已,复感于邪,内舍于肝;3、脉痹不已,复感于邪,内舍于心;4、肌痹不已,复感于邪,内舍于脾‘5、皮痹不已,复感于邪,内舍于肺。在古代医疗条件有限的情况下,侵犯五脏的必是难治之症,便如风湿性心脏病后期有心衰而死的风险,《内经》谓:“其入藏者死,其流连筋骨间者疼久,其流于皮肤间者易已。”,可见古人对这类疾病的转归有这明晰的判断。

痹症发生时虽然不引起营卫之气的整体性防御反应,但其临床表现症状,还是和营卫之气的状态有关联的。1、“营卫之行涩,经络时疏,疏而不痛,皮肤不营,故为不仁”;2、“阳气少、阴气多,与病相益,故寒”:卫气少则寒痹;3、“其热者,阳气多,阴气少,病气胜阳遭阴,故为痹热”:卫气盛,则为热痹。4、“其多寒汗而濡者,此其逢湿甚,其阳气少,阴气盛,两气相感,故寒汗出濡”:卫气衰而寒湿盛则多汗。

痹症临床最多见的是痛证,但并不仅是痛证,《内经》中的总结精炼而不枝蔓:“痹在骨则重,在脉则血凝而不流,在筋则屈不伸,在肉则不知,在皮则寒,故具此五者则不痛。”本段意在强调“虚风”在痹病发生过程中的决定性作用,若各位对痹症有兴趣,可参考近代医家对痹症的研究,相关文献及著作极其丰富,临床亦有一定的疗效支撑。

“风为百病之长”,那么“虚风”侵犯人体有规律么?

《内经》:“是故虚邪之中人也,始于皮肤,皮肤缓则腠理开,从毛发入,入则柩深,深则毛发立淅然,皮肤痛;留而不去,则传舍于络脉,在络脉之时,痛于肌肉,其痛之时,大经乃代;留而不去,传舍于经,在经之时,洒淅善惊;留而不去,传舍于输,在输之时,六经不通,四支节痛,腰脊乃强;留而不去,传舍于伏冲,在伏冲之时,体重身痛;留而不去,传舍于肠胃,舍于肠胃之时,贲响腹胀,多寒则肠鸣飧泄,食不化,多热则溏出糜;留而不去,传舍于肠胃之外,募原之间,留著于脉,稽而不去,息而成积……”,这里要弄明白的是这不断重复的“留而不去”的主语是什么?是由于虚风刺激人体在孙络层面(毛细血管层面)产生的病理产物,这个病理产物难以用一个具体的名字去命名它,但由于它具有善行数变,居无定所的特征,故而称之为“风”,也就是说并不是自然界的风能真的吹进你的身体,而是人体应对外界环境变动而产生的各类病理产物!同理,自然界的寒也不会直接侵入到你的身体里,人体病理过程中表现出来的“寒”类特征,属于人体自身而非外来,那些还在用那套陈旧术语表述的同行该深入反思下对传统中国医学的认知程度了!

虚风侵袭致病,其病理发生过程和其它外来因素所致疾病的过程类似,都在经历“是由皮毛—孙络–络脉—经脉—五脏—肠胃—经脉–络脉—孙络—皮毛”这个过程,那么,相应的治疗应对方案该是如何呢?

从扁鹊判蔡桓公生死(病入膏肓)依据这套理论,到华佗创制五禽戏,目标为“体中不快,起作一禽之戏,故令汗出,因止,以身体轻便”,正是让气血周流,抵御“风气”停驻皮毛血脉;张仲景《伤寒论》六经辨病体系也建立在风为百病之长的体系之上;魏晋时流行膏摩,目标也正是“疗贼风绝良”,说明“风为百病之长”在中国传统医学中的重要意义。

例:「《外台秘要》引《范汪方》所载之赵泉疗伤寒方:

疗伤寒敕色,头痛颈强,贼风走风,黄膏方:

大黄附子细辛干姜蜀椒(去目)桂心各一两巴豆五十枚去皮

右七味,各切,以淳苦酒渍药一宿,以腊月猪脂一斤煎之,调试其火,三上三下,药成。伤寒敕色发热酒服如梧桐子许,又以摩身数百遍,兼疗贼风绝良,风走肌肤,追风所在摩之,已用有效。此赵泉方。」

(赵泉者,《晋书》有载:赵泉,性好医方,拯救无倦,善疗众疾,于疟尤工,甚为当时所叹伏焉。)

也就是说,“风为百病之长”的理论在魏晋时仍是主流,直到北齐徐之才“虚为百病之长”的倡导,才逐渐消失在医疗实践的舞台,然而,“风为百病之长”的理论,不仅是中国本土传统医药学理论体系的核心内容,也能最大程度的包含目前流行的民间疗法,譬如火疗、灸疗等偶尔能解决临床棘手问题的现实。

更多内容,请







































白癜风专科
北京白癜风治疗效果好的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