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的心脏就像一个两室两厅的房子(两室:左心室和右心室;两房:左心房和右心房),这个房子有四扇门,医学术语叫:心脏瓣膜,分别是:二尖瓣、三尖瓣、主动脉瓣和肺动脉瓣,这几扇门有的为两扇对开(两个瓣叶),有的为三扇(三个瓣叶)组成,但是都只能朝一个方向打开,以保证血液向单方向运送。如果由于病变造成了这些门不能完全打开或者不能完全关闭,临床上就叫做瓣膜狭窄或者瓣膜关闭不全/反流,甚至如果这扇门快掉下来了,就叫做瓣膜脱垂。
那么,这些疾病到底是怎么造成的?又如何治疗呢?
病因心脏瓣膜病是一种常见的心脏病,是由于先天性发育异常或其他各种病变:如风湿热、黏液变性、退行性变、缺血、感染、结缔组织病、创伤等引起了心脏瓣膜及其附属结构发生解剖结构或功能上的异常造成的,可引起单个或多个瓣膜急性或慢性狭窄和(或)关闭不全并出现了一系列的症状。
心脏瓣膜病的患病率随衰老而增加,根据西方国家流行病学调查的数据,75岁及以上的人群中至少有1/8存在中度或重度心脏瓣膜病。近年来,在我国,随着生活及医疗条件的改善,风湿性心脏病的人群患病率正在降低,而老年退行性心脏瓣膜病日益增多,但瓣膜性心脏病仍以风湿性心脏病最为常见。心脏瓣膜病大部分发生于左心瓣膜(二尖瓣和主动脉瓣),另外三尖瓣关闭不全也很常见。其中主动脉瓣狭窄和二尖瓣关闭不全是老年人群中最常见的心脏瓣膜病。
症状心脏瓣膜病多呈现慢性发展的过程。在瓣膜病变早期可无临床症状,当出现心律失常、心力衰竭或发生血栓栓塞事件时出现相应的临床症状。常表现为活动后心慌、气短、疲乏和倦怠,活动耐力明显减低,稍作运动便出现呼吸困难,严重者会出现夜间阵发性呼吸困难甚至无法平卧休息。
诊断?
体检发现心脏杂音和心脏超声、多普勒频谱超声心动图是诊断和评价心脏瓣膜病的重要方法,可以定量测定瓣膜狭窄或关闭不全的程度,各房室的大小,心室壁的厚度,左心室的收缩功能,肺动脉压力等,对指导手术、介入和药物治疗有重要价值。同时,气短、乏力等症状是对患者进行心功能分级的主要依据。心电图可提供心律失常的诊断依据。X线胸片可以帮助判断肺部淤血、胸腔积液和肺部病变的情况。
治疗一般治疗:避免过度劳累和剧烈运动,限制钠盐摄入,预防感染。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予以抗感染、强心、利尿、恢复窦律或控制心室率等治疗。
药物治疗:目前尚没有针对心脏瓣膜病本身的药物;药物治疗主要用于纠正心衰及其诱因,改善患者临床症状;若患者伴有原发病,需要继续长期用药,控制相关指标,延缓病情发展。
外科手术和介入治疗:治疗方式的选择需综合考虑患者的年龄、症状和心功能情况、合并症、解剖特点以及术者的经验、患者的预期寿命、对术后生活的期望(是否考虑妊娠,是否能耐受抗凝,是否有较高的体力活动需求)等因素。选择的手术方式主要有心脏瓣膜成形术和人工瓣膜置换术,以及经皮心脏瓣膜球囊成形术、经皮心脏瓣膜修复术、经皮心脏瓣膜置入术等。
术前准备
入院后,首先要进行常规的抽血化验,还要进行超声心动图、胸片、心电图、呼吸功能等检查。除此之外,还要常规进行风湿活动相关检查,如果经检查判断病人处于风湿活动期,就需要延缓手术时间,进行一定抗炎的治疗,待风湿活动停止3个月以上再手术(病情需要紧急手术的除外)。
年龄超过50岁,或者年龄不到50岁而有冠心病高危因素(如肥胖、高血脂、高血压、糖尿病等)或有胸痛症状的,都需要进行冠脉造影检查,以诊断是否合并有冠心病。如果经冠脉造影检查明确合并冠脉狭窄,且达到一定程度的,还需要在瓣膜置换手术的同期行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手术。
患者自身也要进行一些准备:1、有吸烟习惯的患者,建议一定要完全戒烟2周以上,在护士和康复师的指导下进行呼吸功能锻炼。2、适当控制饮水,少食多餐,适当增加营养。3、休息为主,避免劳累,预防呼吸道感染,如果病情允许,每天下床适当活动,但不要擅自离开病房。4、注意口腔卫生,每天刷牙,特别是手术当天一定要刷牙,保持口腔卫生降低术后感染风险。
稍后请继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