招商针行牌揿针埋针治疗心悸的临床经验

文章来源:风湿性联合瓣膜病   发布时间:2019-1-16 11:23:49   点击数:
 

 

心悸,又名“惊悸”、“怔忡”,是指心跳异常、自觉心慌不安的病症。多见于西医学的心神经官能症、风湿性心脏病、冠状动脉硬化性心脏病、肺原性心脏病、贫血、甲状腺功能亢进等。中医学认为,本病的病位在心,无论是心脏本身的原因如心气不足、心血亏虚、心阳不振,还是其他脏腑的病变影响到心脏,均可使心失濡养或心脉痹阻而导致心悸。此病越来越年轻化,时不时的与你擦肩,多由因工作或学习压力,情志刺激、惊恐、紧张、劳倦(熬夜,作息不当)、饮酒等因素诱发。

自觉心动异常,或快速,或缓慢,或跳动过重,或忽跳忽止,呈阵发性或持续不解,神情紧张,心慌不安。可伴有头晕、胸闷不适、心烦不寐、颤抖乏力等。中老年患者还可伴有心胸疼痛、喘促不安、汗出肢冷、晕厥。脉象可见数、促、结、代、缓、迟等。

1.心阳不振心悸动则为甚,头晕,面色苍白,胸闷气短,畏寒肢冷,舌胖大而淡、苔白,脉沉细迟或结代。

2.心胆气虚心悸常因惊恐而发,气短自汗,神倦乏力,少寐多梦,舌淡、苔薄白,脉细弦。

3.心脾两虚心悸不安,失眠健忘,面色淡白,头晕乏力,胸闷气短,自汗,纳差,舌淡、苔薄白,脉弱无力。

4.阴虚火旺心悸不宁,思虑劳心尤甚,五心烦热,少寐多梦,头晕目眩,耳鸣,日干,面颊烘热,舌质红、苔薄黄,脉细弦数。

5.心血瘀阻心悸怔仲,胸闷心痛阵发,或面唇紫暗,舌有紫气或见瘀斑,脉细涩或结代。

6.水气凌心心悸怔忡不已,胸闷气喘,不能平卧,咳吐大量泡沫痰涎,面浮足肿,尿少,苔白腻或白滑,脉弦滑数。

治则:养心安神、宁心定悸,针灸并用,补法(阴虚火旺者只针不灸,平补平泻)。

处方:以心经、心包经腧穴和相应俞、募穴为主。

选穴:神门内关通里心俞厥阴俞巨阙膻中

配穴:心阳不振加关元、足三里振奋心阳;心虚胆怯加百会、胆俞补心壮胆;心脾两虚加脾俞、足三里补益心脾:阴虚火旺加劳宫、太溪滋阴降火;心血瘀阻加曲泽、膈俞活血化瘀;水气凌心加水分、阴陵泉行水降逆、宁心定悸。

操作:所有腧穴均选用揿针埋针治疗,每日一次,每次埋针24小时,10天一疗程,一般1-2个疗程即可缓解和治愈。

一、《针行牌揿针》的特点及相关简介

1、《针行揿针》具有无痛、即刻见效、有持久疗效等诱人特点

针行牌方便揿针是图钉型揿针,属于皮内针,针柄扁平状,针体约一至二分长。用时可以将针体揿入皮下。一般多用于皮内针或耳针,供皮下埋针用。方便揿针具有针刺无痛、即刻见效、又有持久疗效的显著特点,特别是对于各类疼痛或痉挛的症状,大多数均能得到立竿见影的效果。

2、《针行揿针》即时疗效的高科技内涵特点

相关研究表明:针刺原始效应是电化学效应(揿针刺入体内就会产生微电流、从而改变局部的电位差;同时刺入体内的揿针会腐蚀、会释放出微量元素、从而改变局部的浓度差),实质上针刺即时的主体疗效是由电化学效应产生的,即针刺入体内后由于改变了局部穴位的电位差、浓度差继而影响改变了相应的神经以及组织从而产生了疗效。

二、针行牌揿针临床应用方法及相关简介

1、应用范围:可用于中医、针灸穴位治疗

2、针行方便揿针的法则及关键

⑴、针行方便揿针针刺的穴位作用

①、双向性良性调节作用:针刺局部穴位既可使局部缺血性待恢复组织增加血液供应、也可使局部充血肿胀组织的多余物质予以吸收转运排泄。

②、具有活血祛瘀作用:增加毛细血管的循环量、增加毛细血管壁的通透性、增加局部组织修复恢复的新陈代谢。

③、良性的神经功能调节作用:解除痉挛,增加自身协调的调节功能。

⑵、针行方便揿针针刺治疗疾病选穴法则

①、局部取穴:“阿是穴”,又称“不定穴”,是疾病的“阳性反应点”、“痛点”或“不适点”,是中医针灸疗法最常用的穴位取穴方法。唐代孙思邈《千金要方》里提及:“有阿是之法,言人有病痛,即令捏其上,若里当其处,不问孔穴,即得便成痛处,即云阿是。灸刺借验,故云阿是穴也”。临床多用于局部疼痛性病症。

②、循经取穴:按照人体经络---十二经脉,奇经八脉,络脉,依据“痛则不通,通则不痛”的原理,按照经脉循行路线,选择合适的穴位来治疗疾病,即常说的“通经疏络”。循经选穴,表里兼顾,整体辨治,标本兼治。

更多资讯敬请浏览:









































北京哪里白癜风医院比较好
擅长皮肤病白癜风诊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