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吊针通血管,靠谱吗

文章来源:风湿性联合瓣膜病   发布时间:2017-4-2 23:28:29   点击数:
 

随着心梗、脑中风在中国的井喷式发病,越来越多的老年人开始担忧自己的血管会堵塞,从农村到城市,从目不识丁的农民到高级知识分子,居然有一个惊人的共识:天冷了,医院输液通通血管,效果很好。

为群众喜闻乐见的通血管药物,多是诸如复方丹参注射液、脉络宁注射液、疏血宁注射液、灯盏花素注射液等所谓活血化瘀的中成药注射剂,期望能活血通络、打通血脉来预防血管堵塞。

血管为何堵塞?

现代医学认为,血管堵塞的机制在于动脉粥样硬化,其特点是受累动脉病变从内膜开始。

一般先有脂质和复合糖类积聚、出血及血栓形成,纤维组织增生及钙质沉着,并有动脉中层的逐渐蜕变和钙化,病变常累及弹性及大中等肌性动脉,一旦发展到足以阻塞动脉腔,则该动脉所供应的组织或器官将缺血或坏死。

由于在动脉内膜积聚的脂质外观呈黄色粥样,因此称为动脉粥样硬化。一旦斑块破裂,就会形成急性心梗或脑梗。

如何预防血管堵塞?

高龄、高血压、高血糖、肥胖、血脂异常、吸烟是动脉粥样硬化的高危因素,这些因素损伤血管内皮,是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和发展的罪魁祸首。

因此,针对性的干预以上高危因素,是控制动脉粥样硬化进展的关键。

控制血压、血糖、血脂、减肥戒烟,都是必须的。而在避免斑块形成、稳定已有斑块,防止其破裂有循证医学证据的药物,阿司匹林和他汀类药物是首选。阿司匹林是抗血小板聚集药物,他汀类药物调节血脂、稳定粥样斑块。

定期输液能预防血管堵塞吗?

国内流行的输液预防血管堵塞,所用的这些药物多数没有循证医学证据支持。

输液本身有一定风险,而中成药注射剂所导致的过敏等严重反应也屡见不鲜。

用一种相对高风险、低效益或者无效益的手段预防血管堵塞,并不值得提倡。

随着公众对于疾病健康的认识逐步提高,药品管理规范进一步完善、医院门诊输液将取消,这种价格不菲、风险不低、效益不高、证据不强的所谓输液预防血管堵塞将逐步退出历史舞台。

导致血管堵塞的原因有哪些?

一、动脉粥样硬化

人体内交通事故肇事的凶手很多,头号凶手当为“动脉粥样硬化”。资料分析,由于动脉粥样硬化而导致人体内血管事故占总数的60%至70%。

二、高血压

它起到推波助澜的作用,是血管事故的重要因素。

对血管造成损害的不良因素?

如很多不良生活习惯,长期吸烟、酗酒、缺乏运动等,另外,还有一些可导致动脉粥样硬化的因素,如年龄超过40岁的中老年人,特别是男性;有动脉粥样硬化或高血压家族史者,或直系亲属有死于脑血管(心血管)疾病者;糖尿病、高脂血症患者;长期从事强度大的脑力劳动或持续精神紧张、心情不畅又缺乏体育活动者;风湿性心脏病、化脓性细菌感染者;先天性血管畸形者。

  案例:

  某肉联厂厂长,57岁,喝酒吸烟爱吃肉,有时一顿能吃9个咸鸭蛋,高血压、高血脂发现5年,未正规治疗,大年初三与朋友玩麻将时,大叫一声后晕倒,医院后发现心肌大面积梗死,放了支架后才捡回一条命。

  专家点评:就像堵车会让道路运输瘫痪,人体也是一样,一旦身体血管狭窄或闭塞,心绞痛、心梗、心律失常、心力衰竭,甚至猝死等严重后果就会接踵而来,这一切也正是冠心病的临床表现。

如何防止血管堵塞发生?

  第一、定期检查血管健康查

  保护血管必须了解自己血管的健康状况,通过检查血压、血脂、血胆固醇、血液黏稠度、血糖、心电图、胸透和眼底即可初步判定是否患有冠心病、糖尿病等,从而得知自己血管是否患病及其程度。检查后,可在医生的指导下,制订行之有效的治疗方案。

  上述检查,中老年人应每年至少进行一次,而已经患病者,每半年就应检查一次。

  第二、积极调理

  血管疾患多为慢性,所以必须长期坚持治疗;有些病则应终身治疗,如中晚期高血压和动脉粥样硬化。因此,对付这类疾病,必须要有毅力和耐心,且不能单纯依赖药物,而是采取综合疗法。应做到如下几点:

  合理饮食。减少动物脂肪的摄入,不超量吃盐;饮食中优质蛋白质不可少,维生素含量丰富的新鲜绿叶蔬菜应多吃些;戒烟,勿酗酒。

  适量运动。根据年龄及个人身体状况,坚持进行适当的运动,对降低血压、血脂和血糖均有很大益处。

  生活有规律、劳逸结合。有助于保持血压、血脂、血糖稳定,可改善血管调节功能。

  稳定情绪。高血压、动脉硬化、冠心病和糖尿病等,其病情均与情绪有关。长期情绪恶劣会加重病情,而保持良好稳定的情绪可使病情好转。

第三、自我保健

  即使在最近的检查中没有发现异常,也不可高枕无忧。因为血管是随着年龄的增长不断老化的,所以,老年人除了加强自我保健,还应定期主动地去做检查,以便早发现、早治疗,才能取得满意的疗效。









































北京哪个治疗白癜风医院最好
北京治疗白癜风哪个医院较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