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看到一篇文章,题目有点标题主义,原标题是“没钱还去什么高端医疗”,实际讲的是在美国的医疗和中国的高端医疗,医护人员花更多的时间在和患者的沟通上,了解起病的原因,治疗方法和预后的效果,用医学的知识和专业的素养赢得患者的信任并避免了过度的检查和治疗,一趟病看下来,支付最贵的是医生的诊金,而有些可做可不做的检查,可用可不用的药物就尽量避免,对比明目繁多的检查费和各种不知道是否适合的第几代药品,总体下来的费用也是相当接近的,而最重要的,那些耐心,温和和专业的解释,真是让人可以少走很多弯路,心理放松后能够得到更有效的治疗。
这也让我想起前段时间带婆婆去看病,她平素有高血压病史达10年之久,服药控制在良好状态,今年体检发现血小板是正常值的一倍左右,血小板担负着身体的凝血功能,如果超出一定的正常值有血栓形成的可能。婆婆身体平素特别敏感,平时基本不敢用除了降血压之外的其它的药物,遂带她去看一相熟的心血管教授。教授检查了一下她的心脏,断定没有问题后,再建议复查一下血常规,结果血小板值还是有点偏高,考虑到她的年龄,身体的敏感性和高血压的病史,再电话咨询一下血液内科专家的意见,认为暂时没有大碍,耐心的向她解释后,大家都认为没有必要再做过多的检查,婆婆因为医生耐心的解答也放松很多,从开始见医生的忐忑不安到后面舒心的笑容,不说别的,单就医生的态度和专业就足以让她宽慰好一段时间。
在我和教授忙里偷闲聊天的时间,有一个做完心脏瓣膜置换手术过来复查的病人,年龄估摸30多岁,对教授是满面笑容,然后说起第一次来就诊的时候坐都坐不下来,整个人蜷缩在一起完全不像个人样,他是风湿性心脏病合并其它并发症,所幸当时很快就安排手术,手术很成功,人也年轻,所以恢复得很好。“你看到我现在的样子,你根本无法想象我当时的状态”,这位年轻的患者对我说,我心想,医院ICU五年,完全能想象出来你曾经的样子,也曾亲手抢救过濒死的病人,最后从死神的边缘给拉回来的兴奋,也曾见过准备第二天出院的病人突然猝死而无力回天的遗憾。医院是一个见证了太多生离死别的地方,所以很多时候,医生在对病人说话的时候并不会有太多的热情,尤其是外科,他们看起来也许更冷静和利落些,我理解这种长时间在高压和需要迅速应变下锻炼出来的素养。
其实这么些年,我也医院看病,包括有些比较难以处理的疑难杂症和难缠的慢性病,大部分人对处理的结果都是比较满意,医院的医生,发现他们真的很忙,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做得比我们大多数普通人都要做得好。五年前,我的母亲患有肿瘤,在医院进行化疗和放疗,一共住院3个月的时间,妈妈从开始主治医生每天对她只有5分钟问诊时间的不满到后面的逐渐理解,这期间也是一个医患双方互相了解的过程。主治医生说他如果出门诊,每半天至少要看50个病人,很多病人也是从天南地北坐火车,坐飞机过来的,我如果给你的时间太多,对其它的病人怎么说公平;从另外一个角度讲,如果没有详细的问诊,那势必就要以更多的检查来弥补这样的一个缺陷;何况,一个专家号8元钱,确实不足以支撑身为一个教授,那么多年的知识获得和经验的积累,所有这些,我们看着都懂,可回到每一个个体身上,我们真的是否愿意为专业买单?我们是否还是有一种心理,我去看医生,带回了很多药,做了一些检查,反而觉得这才是应当的?如果花了元的诊疗费,拿了很少的药,有人是否觉得这一趟看病反而有点不值的感觉。
我最喜欢的一个作家,连岳,他理性而温和,对事情有一针见血的洞见,他曾经说过:“医生对病情作出判断,有时确实只需要几句话做结论。为了获得这种判断力,他们付出高昂的时间与金钱成本,而且还要承担做判断的风险。这是非常值钱的智力服务。”医院的诊金费还是每人3元到10元,我们也就很难摆脱这种以药物,以检查养医的模式;我们也很难享受到那种在中高端诊所听到医生温和而耐心的解释,因为还没等他讲完,外面的病人已经随时伺机冲进来,而医生,为了避免没必要的冲突,也得开始紧接着看下一位患者。如果不打破,这样的循环势必导致更多的人不满,最后伤害的必然是医疗人员和患者,也是伤害我们在这个世界活着的芸芸众生,人活着,医院产房的第一声嘀哭开始,医院的某一张病床终结。
有一个朋友说:“其实不需要说那么多,原因你我都知道。但是有一点是肯定的,那就是我们的生活会越来越好。”我相信有些东西一定会慢慢改变,从我们都开始尊重他人的劳动,尊重他人的专业开始,也是对自己的一份尊重。
北京治疗白癜风在那个医院比较好北京治疗白癜风怎么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