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医简介
王志农
主任医师、教授、医学博士、博士生导师。现任国家重点学科——医院胸心外科主任。兼任中国灾害创伤救治专家委员会常委、上海胸心血管外科协会委员、中国医师协会肿瘤防治专业委员会常委等职。以第一或通讯作者发表论文余篇,主编及副主编教材、专著10余部;以第一申请人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等课题等15项。临床擅长危重心脏瓣膜病外科治疗,在微创心脏手术、瓣膜成形、感染性心内膜炎以及慢性房颤外科治疗等方面形成特色。
专家门诊:周四上午特需门诊:周二上午
了解心脏之“门”——心脏瓣膜
心脏是人体至关重要的生理器官。人体的心脏可分为右心房、右心室和左心房、左心室四个心腔。两个心房分别和两个心室相连,两个心室和两个大动脉相连。“如果把心房、心室比做居住的房间,那在心房和心室之间、心室和大动脉之间,起到‘房门’作用的就是心脏瓣膜。”第二医院胸心外科主任、主任医师王志农教授介绍。
心脏之“门”的不同位置,医学上给它们不同的称呼:左心室的入口瓣膜是由前、后两个瓣叶构成的,叫做二尖瓣;右心室的入口瓣膜是由前、后和隔瓣三个瓣叶构成的,叫做三尖瓣;左心室出口与主动脉相连续,瓣膜叫主动脉瓣;右心室出口与肺动脉相连续,瓣膜叫肺动脉瓣。
就像“房门”是由“门框”、“门板”、以及辅助门开关的“附属结构”构成的,心脏瓣膜也有与“门”相对应的结构,即瓣环、瓣叶、以及键索、乳头肌(房室瓣附属结构)和窦部、窦管交界(心室动脉瓣附属结构)等构成。又如同房门用久了会出故障:关不紧、推不开、插销松脱……心脏之门——瓣膜的任一组成部分如果出了问题,就可能导致瓣膜狭窄、关闭不全等,后果可就严重多了。
心脏瓣膜病的常见原因
心脏之门为什么会坏呢?心脏瓣膜病变,即心脏瓣膜病,是我国一种常见的心脏病。王教授指出,心脏瓣膜病的常见病因主要可分为以下几大类:
风湿性心脏瓣膜病:由风湿热导致的心脏瓣膜病变,在我国一直是发病比重较高的心脏瓣膜病。
退行性心脏瓣膜病:又被称为老年性心脏瓣膜病,是由于人体生理老化导致的瓣膜病变,随着人口老龄化的趋势,近年来该类型发病率逐渐增加。在上海等大中城市,这一类型占了相当大一部分比重。
冠心病引起的瓣膜病变:近年来临床越来越多见,与冠心病发病率增高有关。
感染性心内膜炎引起的瓣膜病变:指因细菌、真菌和其它微生物(如病毒、立克次体、衣原体、螺旋体等)直接感染而产生心瓣膜或心室壁内膜的炎症。
先天性心脏病引起的瓣膜病变。
心脏瓣膜病可以预防吗?
与其等生病之后治疗,不如从源头上预防疾病的发病。那么,心脏瓣膜病是否可以预防呢?
王教授认为:“从理论上来说,大部分心脏瓣膜病实际上是可以预防的。”对于先天性心脏病引起的瓣膜病变,提倡优生优育,有一定帮助。通过倡导健康的生活方式,如注意饮食均衡、搭配合理,适量运动让心脏更强健等方式,有助于预防冠心病等老年慢性病,也就能在一定程度上起到预防瓣膜病变的目的。另外,改善劳动环境,能减少风湿性心脏病发病比例。避免感染,如在肺炎、牙周炎等情况下正规就医,防止感染,能避免由感染引起的瓣膜病变。总之,只要大家遵循健康的生活方式,提高对疾病的预防观念,降低心脏瓣膜病的发病率并非天方夜谭。
心脏瓣膜病怎么治
心脏瓣膜病患者起初可能仅仅表现为气力不足、胃口差、胸部不适等,但随着病情的进展、加重,常有一些典型症状:夜间睡不平,感到呼吸困难,需要坐起;劳累后气喘,由上下楼梯气喘、气短进展为平地走路也会感到气喘吁吁;下肢水肿;出现胸痛,为心前区压迫性疼痛,持续3~5分钟,多与活动有关;晕厥或咳粉红色泡沫样血痰。王教授提醒读者,当出现上述症状时,必须高度警惕心脏瓣膜病,医院就诊。
治疗方式的选择:药物及手术
对于早期或轻度瓣膜病变者,可先进行药物治疗,控制病情。但对于大部分严重的瓣膜病变,则需要进行手术治疗。
手术的两个理念:修复及换新
瓣膜“坏了”,可以考虑修复,即瓣膜成形术。适合于退行性、先天性心脏病引起的瓣膜病,及一部分感染性瓣膜病,根据患者具体情况,目前有多种方法可修补瓣叶、瓣环、腱索、乳头肌等不同“损坏”部位。
对于难以修补的瓣膜,就要考虑换个新的了,这就是人工心脏瓣膜置换术。适合于大部分风湿性瓣膜病。
人工心脏瓣膜的选择:机械瓣和生物瓣
对于需要换新瓣膜的病人来说,目前医学上有两个选择:机械心脏瓣膜和生物心脏瓣膜。它们分别有哪些优缺点,具体该如何选择呢?
王教授分析说,目前的机械瓣膜主要由钛、钛合金和热解碳组成。优点在于耐久性好,理论上可使用终身。缺点在于材料对人体来说属于异物,为防血栓形成,术后要长期乃至终身使用抗凝药物。目前,中国用于抗凝治疗的口服药物主要以香豆素类药(华法林)为主。抗凝药物漏用、停用可能导致血栓形成,过量使用又有出血危险,所以对病人的依从性要求高。
生物瓣膜组织相容性好,不容易形成血栓,优势在于术后不需要长期服用抗凝药。缺点在于耐久性差。通常15年左右要更换新的瓣膜,即需要重新接受手术。
综合考虑这两种瓣膜的优缺点,目前临床上建议:年轻患者,多使用机械瓣膜;60岁以上的人群,多使用生物瓣。对于育龄妇女,如果有怀孕生子的需求,考虑到长期应用抗凝药对胎儿的影响,可先使用生物瓣,到使用年限后再更换机械瓣膜。对于未生长发育完全的儿童和青少年,也可先使用生物瓣,成年后再更换机械瓣。王教授还提到,现在国外有一种新趋势,即建议年轻人也使用生物瓣,这一方面是由于年轻人好动、容易受伤,服用抗凝药物时可能出血风险高,另一方面年轻人耐性较差、依从性不高,长期用药恐难以坚持。当然,具体选用何种瓣膜最终仍需要根据个人情况与专业医师协商后作出选择。
手术方式的选择
过去,做心脏瓣膜手术的患者需要在正中开胸、切断胸骨,心脏停跳、体外循环状态下接受手术。术后进行心脏复跳,剖开的胸骨再用钢丝固定,不仅创伤大、出血多,对患者影响相对较大、恢复时间长。
随着医学的不断进步,心脏瓣膜手术的术式也有了新的选择。“传统手术创伤大,那么切口能不能小一点,位置隐匿一些,也就美观一些?”王教授说,由此近年来在胸腔镜下手术、微创小切口手术成为心脏瓣膜手术的发展新趋势。另外还有一种胸腔镜下机器人手术,视野更好,不过费用较为昂贵,目前应用不多。
解决了切口问题,患者还是需要在术中心脏停跳,那么,有没有可能术中心脏不停跳呢?答案是肯定的。“目前介入治疗经导管瓣膜置换术、修复术不需要患者心脏停跳,特别适合于年纪大的、心脏功能差的、伴有多种慢性疾病的人士。”王教授指出,这种术式是通过外周血管送入介入导管,将人工心脏瓣膜输送至需要位置再打开,从而完成人工瓣膜置入,恢复瓣膜功能。手术无需开胸,因而创伤小、术后恢复快。不过,介入手术尽管有很多优势,但适应证严格,一般适合于瓣膜狭窄或某些特殊类型的瓣膜病患者,对于严重关闭不全的患者的适用范围尚在研究中。而且治疗的费用也较高。另外,对医生的技术要求高,需要特殊的手术室和手术设备。
王教授还强调,接受瓣膜手术后,无论是否需要长期服用抗凝药物,都应该更加关爱健康、定期随访复查,必要时要接受二次手术,目前的技术水平是完全可以实现的。
更多精彩内容请北京治疗白癜风术大概多少钱啊北京治疗白癜风去哪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