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来源:风湿性联合瓣膜病 发布时间:2024/6/29 10:08:31 点击数: 次
青少年白癜风 https://m.39.net/pf/a_4781419.html像盛开的花朵,像尊贵的王冠,这就是华中医院心脏大血管外科董念国教授团队历时24年,自主研发的全球首个新型细胞化瓣膜。该项技术赋予人工瓣膜再生修复能力,突破现有技术易形成血栓、易钙化衰败、使用寿命受限等世界性难题,被同行誉为“有生命力”的心脏之“门”。13岁的玥玥是全球首位成功接受新型细胞化肺动脉瓣置换术的先心病患儿12月7医院进行术后半年复查心脏彩超显示人工肺动脉瓣功医院看到玥玥用过的同款瓣膜放在掌心上好似一朵并蒂莲与其依赖进口不如“自己来搞”人的心脏有4个瓣膜,它们发挥着单向阀门的作用,阻止血液回流。全球现有2亿人患有心脏瓣膜病,重症瓣膜病2年自然生存率仅50%,5年自然生存率仅20%。目前,国际医学界解决严重心脏瓣膜病的对策为人工瓣膜置换术。医院提供的一组数据显示,从年至年,我国手术量从6.05万例上升到7.36万例;预计到年,中国人工瓣膜的终端市场规模将达到61.8亿元。一直以来,我国临床使用的人工瓣膜材料绝大多数依靠进口,费用高昂。董念国教授介绍说,在临床使用中,生物瓣膜因免疫反应而带来钙化、衰败问题;机械瓣膜虽然耐久性好、可长期使用,但患者需长年服用抗凝药,从而带来内脏出血的巨大风险。“一方面是依赖进口,另一方面还存在这样那样的‘痛点’,还不如我们自己来搞!”董念国教授回忆当年,道出团队24年前致力于人工瓣膜研究的初心。新型细胞化人工瓣膜近景。通讯员陈有为摄专注研发“中国人自己的人工瓣膜”年,董念国开始从事心脏瓣膜替代物研究,医院心脏瓣膜研究室。年,董念国团队下定决心,要研发中国人自己的人工瓣膜。根据临床需求和团队优势,明确了研发新型生物瓣膜的方向。如何运用仿生学原理,让人工瓣膜最大程度接近于天然?同年,团队在国际首次提出“生物材料细胞化提高耐久性”新理论。好比打“怪兽”,新型细胞化瓣膜的研究不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24年研究终结硕果,董念国团队研发出首个新型细胞化人工瓣膜。经第三方权威机构进行生物学评价达到国家标准:“无细胞毒性、血液相容性高、无钙化。”董念国教授团队自主研发的新型细胞化人工瓣膜。通讯员陈有为摄13岁先心患儿“尝鲜”全球首个细胞化肺动脉瓣“新型细胞化瓣膜植入体内后,自体细胞会在瓣膜材料内部生长,具有组织重塑与修复能力,不易发生钙化衰败。”董念国教授表示,上万次实验得出的数据,以及初步的临床应用,充分证实了新型瓣膜的良好效果。12月7日,医院复查,董念国团队前去探望,看到曾经“哭不出声,口唇和手指发紫”的孩子,如今回归健康快乐的童年,倍感欣慰。董念国教授团队为玥玥植入新型细胞化人工瓣膜。通讯员陈有为摄玥玥的妈妈告诉长江日报记者,孩子1岁时被诊断出一种先天性心脏病——法洛四联症,同年接受手术治疗,但是肺动脉瓣膜病仍未解决。近年来孩子总是感觉到气短、走不动路、吃不下饭。今年5月,医院心脏大血管外科,经检查发现,她的肺动脉瓣重度反流,造成右心室扩大近一倍,右心功能不全,急需手术。儿童瓣膜材料选择少且无法生长,这是国际心血管领域半个世纪以来一直未解决的难题。董念国教授带领团队会诊,经过病例探讨与评估,在征得家长的同意后,决定通过微创手术,为孩子进行新型细胞化肺动脉瓣的置换。5月29日,心脏大血管外科、超声科、麻醉科、手术室等多学科团队联合作战。董念国教授通过一根细细的介入导丝将瓣膜送入玥玥的肺动脉。安装完毕后,肺动脉瓣无反流,无瓣周漏,瓣膜置换过程仅用了5分钟。具备强大再生能力有望与心脏“融为一体”今年以来,医院已经成功开展7例新型细胞化瓣膜置换术,均顺利恢复出院。这一项目先后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计划以及“十四五”国家重点研发计划等国家专项经费资助。目前,新型细胞瓣膜研究已进入临床试验阶段,团队致力于将这个外来“植入者”,变成心脏家族的新成员。董念国教授说:“未来,人体细胞将在新瓣膜上生长,新瓣膜有望与心脏‘融为一体’,从而达到终生使用的目的。”长江日报出品采写:记者罗兰通讯员王继亮聂文闻彭锦弦来源:长江日报
热点文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