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脏瓣膜病通常指的是心脏瓣膜的开合出了问题,如打开或关闭时无法完全开、闭,留有空隙即心脏瓣膜关闭不全,也可能是打开的幅度不够宽阔即心脏瓣膜狭窄。
常见的心脏瓣膜病因主要有以下几个:
风湿热:当病原体感染引起身体免疫系统异常反应时,可能产生抗体,进一步攻击心脏瓣膜组织,导致瓣膜损害和炎症。
感染:细菌感染或其他感染性疾病也可能导致心脏瓣膜病。感染会损害心脏瓣膜的组织,破坏瓣膜的结构和功能。
遗传因素:有些人天生就有心脏瓣膜异常,例如二尖瓣脱垂。这种情况通常与遗传因素有关。
退行性变:随着年龄的增长,心脏瓣膜可能自然发生退行性变,如钙化、增厚、变硬等。这会导致瓣膜的正常运动受限,功能受损。
其他病因:某些药物、放射治疗、炎症性疾病(如系统性红斑狼疮)、结缔组织病等也可能引发心脏瓣膜病的发生。
心脏瓣膜病的症状因病情严重程度和受累瓣膜的不同而异,常见症状包括:
呼吸困难:心脏瓣膜病导致心脏输出血液不足,使身体组织供血不足,引起呼吸困难。
心悸与心律不齐:心脏瓣膜病导致心脏负荷加重,引起心悸和心律不齐。
疲劳与活动耐力下降:心脏瓣膜病使心脏无法有效工作,血液供应不足,导致身体感到疲劳,同时也降低了人体的活动能力。
胸痛:心脏瓣膜病引起的心脏负荷加重可能导致胸痛。
危害:
心功能受损:心脏瓣膜的异常结构和功能会导致心脏的泵血功能受损,影响身体各器官的正常供血。
心律失常:心脏瓣膜病可以导致心脏节律异常,包括心悸、心动过速、心律不齐等。
心力衰竭:心脏瓣膜病的严重程度越高,心脏泵血功能受损越严重,可能最终导致心力衰竭,即心脏无法满足身体对血液的需求。
细菌感染风险增加:病变的瓣膜表面容易聚集细菌,增加感染的风险,同时也增加感染性心内膜炎的概率。
心脏瓣膜病的治疗
药物治疗:常用药物包括抗凝剂、抗心律失常药、利尿剂等。
手术治疗:如果患者心脏瓣膜疾病是中度或者重度的情况,这时候可能需要介入或者外科手术的办法进行治疗。
改变生活方式:改善心脏瓣膜病的预后和减轻症状的重要措施包括戒烟、限制钠盐摄入、控制体重、规律运动、避免剧烈活动等。
最重要的是,患有心脏瓣膜病的患者应定期接受医生的随访和检查,及时调整治疗方案,以及密切注意病情变化。平时应保持良好的心脏健康习惯,如健康饮食、适度运动和减少压力,有助于预防和缓解心脏瓣膜病的发生和进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