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中西医助理短暂性脑缺血发作的病

文章来源:风湿性联合瓣膜病   发布时间:2021-7-15 13:08:54   点击数:
 

病理

  1.高血压病高血压是目前公认的脑血管病最重要的、独立的危险因素。高血压无论发生在任何年龄和任何性别,无论是收缩期或舒张期血压,还是平均血压的增高,也无论是什么原因导致的高血压,都是脑血管病的危险因素。大脑是最易受高血压影响的,对大脑的影响是通过高血压对脑血管损害和压力本身的作用引起的。

  (1)血压增高的程度与脑血管病危险的增加呈直接正函数关系。若舒张压持续≥12kPa(90mmHg)的人心血管病发病率和死亡率的危险增加。若降低舒张压至12~14kPa(90~mmHg),可使脑血管病的危险下降35%~40%,冠心病事件降低15%~20%。干预试验证明,当收缩压≥21.33kPa(mmHg)时,降压治疗能够降低脑血管病的发生率。一般认为基础收缩压每升高1.33kPa(10mmHg),舒张压每增加0.66kPa(5mmHg),脑血管病发病危险分别增高49%和46%。在过去20余年中,美国公民提高了高血压的治疗和控制率,使脑血管病病死率下降60%,冠心病病死率下降53%。这些均证明有效降压可以减少心脑血管病(脑血管病及冠心病)的患病率。

  (2)高血压所造成的脑血管病的危险与年龄性别的关系:脑血管发病率随年龄增加而上升,我国城乡调查资料表明75岁以上年龄组发病率为65~74岁组的1.6倍,为55~64岁组的4倍,为45~54岁组的8~9倍。为35~44岁组的30~50倍。脑血管病的发病、死亡均男性高于女性,西方国家男女之比为1.35∶1。年我国普查结果是男女脑血管病标化发病率之比为1.27∶1。

  (3)高血压患者如合并其他心脏疾病时,脑血管病的危险性会相应增加,如左心室肥厚、眼底动脉异常、心律失常等。或在原有心脏病的基础上合并高血压时,如风湿性心脏病、心肌梗死、心律失常等患者,其脑血管病的危险性也更为增加。

  (4)脑血管病的发病率与死亡率与高血压的地理分布相一致。我国脑血管病发病率平均约为/10万,发病率较高地区为黑龙江、吉林、辽宁和河北等北方省份,与高血压的发病地区分布一致,脑血管病发病率以由北向南、从高到低的梯度递降,并且城市高于农村。

  2.心脏疾病心脏疾病是脑血管病第3位的危险因素。各种心脏病如风湿性心脏病、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高血压性心脏病、先天性心脏病,以及可能并发的各种心脏损害如心房纤维颤动、房室传导阻滞、心功能不全、左心肥厚、细菌性心内膜炎等,这些因素通过对血流动力学影响及栓子脱落增加了脑血管病的危险性,特别是缺血性脑血管病的危险。

  3.糖尿病临床上反复发作的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中10%~30%有糖尿病病史。糖尿病患者中脑血管病发生率比没有糖尿病的人群高10倍左右。糖尿病不仅引起微血管病变,也可以引起大血管病变,这些改变导致动脉粥样硬化和微循环障碍,从而促发缺血性脑血管病。

  (1)糖尿病患者由于胰岛素不足或增高引起各种类型的高脂血症,或者血清脂质水平正常,其运输脂类的脂蛋白异常(如LDL增高)都可引起和促进动脉粥样硬化的形成,LDL可以通过泡沫细胞产生,而促进动脉硬化的形成。

  (2)糖尿病的代谢异常主要是胰岛素的不足和血糖增高所致,病理表现在特殊的器官出现小动脉硬化。主要表现为细胞外的变化——糖化蛋白的出现和细胞内的山梨醇浓度增高,使细胞渗透压升高,细胞功能下降,出现蛋白变性,眼组织则出现白内障,这些改变均属于细胞内的代谢变化。

  4.脑动脉粥样硬化脑动脉粥样硬化是全身动脉硬化的一部分,动脉内膜表面的灰黄色斑块,斑块表层的胶原纤维不断增生及含有脂质的平滑肌细胞增生,引起动脉管腔狭窄。甚至纤维斑块深层的细胞发生坏死,形成粥样斑块,粥样斑块表层的纤维帽坏死,破溃形成溃疡。坏死性粥样斑块物质可排入血液而造成栓塞,溃疡处可出血形成血肿,使小动脉管腔狭窄甚至阻塞,使血液供应发生障碍。动脉粥样硬化的病因主要有:高血压、高脂血症、吸烟、糖尿病、肥胖、胰岛素抵抗等因素。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病机制学说很多,如脂质浸润学说、内膜损伤学说、受体学说、中层平滑肌细胞增生学说、血流动力学学说等。多数学者认为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病机制是复杂的,是综合性的较长过程。

  5.血黏度增高血黏度增高的患者,脑血流相对缓慢,使大脑相对缺血缺氧,同时血细胞比容,纤维蛋白原、血小板聚集性增高等,均可使血黏度增加,脑血流量下降,导致微循环障碍。对于老年人极易导致脑缺血发作或脑梗死形成,增加脑血管病的危险性。

  6.高脂血症我国15~69岁作过血脂检查的人群中,高脂血症者占40%。心脑血管疾病主要源于动脉粥样硬化,而80%以上的动脉粥样硬化由高脂血症造成。高脂血症是导致动脉粥样硬化的重要因素,过多的脂质沉积于动脉内膜,内膜纤维结缔组织增生,局限性增厚,形成动脉粥样斑块,斑块增多或增大使管壁硬化,管腔缩小或闭塞,造成供血部位缺血性损害,最终发生各器官功能障碍。

  7.吸烟和酗酒等不良生活习惯

  (1)吸烟是各种脑血管病,尤其是缺血性脑血管病的危险因素,并且每天吸烟量和持续时间长短也与脑血管病发病率成正比。长期吸烟可使血液黏滞度增加,血管壁损害,促使脑血管病的发生和发展。吸烟可以导致胆固醇及三酰甘油水平均升高,高密度脂蛋白降低,这种现象在同时酗酒者中更为明显。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