雾霾到底能杀死多少中国人

文章来源:风湿性联合瓣膜病   发布时间:2021-4-13 16:30:24   点击数:
 

近日,雾霾再次袭来。北京首次启动了空气重污染红色预警,单双号限行,中小学停课,工地甚至停工。

于是,有关雾霾的种种“彩照”又开始一遍又一遍地刷屏了朋友圈。其中,最为惹眼的,便是下面这幅图:

今天飞机北京上空。

不管这图这是真,还是假,小编脑海里的第一反应便是:这到底是我们的天空,还是我们的肺呀?

北京市环保局应急处处长王斌表示:这次空气重污染过程和上一次不同。上次来得非常快,很快积累了。这次范围较大时间较长,慢慢积累,从河北一直到北京南部,再往北部延伸,趋势非常清晰的,虽然感官上强度没有来势汹汹,但危害明显。

问题来了雾霾的杀伤力到底有多大?

小编不是学医的,所以,只好先请教请教专家。

中国工程院院士钟南山表示,以前的大气污染主要是降尘,而现在的灰霾,实际上是一氧化碳、氮氧化物等。假如灰霾中混杂着有害物质,就会对健康产生直接危害,包括对神经系统、心血管系统、呼吸系统、内分泌系统的破坏。

也就是说,它是身体健康的“隐形杀手”。

一、伤肺

由于呼吸系统与外界环境接触最频繁,而且接触面积较大,数百种大气颗粒物能直接进入并黏附在人体上下呼吸道和肺叶中,并且大部分会被人体吸入。

雾霾天气导致近地层紫外线减弱,容易使得空气中病菌的活性增强,细颗粒物会“带着”细菌、病毒,来到呼吸系统的深处,造成感染。

这让小编不禁想起网络上的一个段子:“一个相比于鲁霾的沉重,冀霾的激烈,沪霾的湿热和粤霾的阴冷,我更喜欢京霾的醇厚,它是如此的真实,又是如此的具体。黄土的甜腥与秸秆焚烧的碳香充分混合,再加上尾气的催化和低气压的衬托,最后再经热源袅袅硫烟的勾兑,使得京霾口感干冽适口,吸入后挂肺持久绵长,让品味者肺腑欲焚,欲罢不能。”

敢情,我们的肺跟雾霾谈恋爱呢???

雾霾,是雾和霾的组合词。雾霾常见于城市。中国不少地区将雾并入霾一起作为灾害性天气现象进行预警预报,统称为“雾霾天气”。

雾霾是特定气候条件与人类活动相互作用的结果。高密度人口的经济及社会活动必然会排放大量细颗粒物(PM2.5),一旦排放超过大气循环能力和承载度,细颗粒物浓度将持续积聚,此时如果受静稳天气等影响,极易出现大范围的雾霾。

年,“雾霾”成为年度关键词。这一年的1月,4次雾霾过程笼罩30个省(区、市),在北京,仅有5天不是雾霾天。有报告显示,中国最大的个城市中,只有不到1%的城市达到世界卫生组织推荐的空气质量标准,与此同时,世界上污染最严重的10个城市有7个在中国。

年1月4日,国家减灾办、民政部首次将危害健康的雾霾天气纳入年自然灾情进行通报。

年2月,习近平在北京考察时指出:应对雾霾污染、改善空气质量的首要任务是控制PM2.5,要从压减燃煤、严格控车、调整产业、强化管理、联防联控、依法治理等方面采取重大举措,聚焦重点领域,严格指标考核,加强环境执法监管,认真进行责任追究。[1]

年12月,入冬来最持久雾霾天气来临,多个城市已达严重污染,预计还将维持4天,直到21日后半夜才会自北向南减弱消散。19日夜间将进入此轮雾霾最严重的时段,将影响包括京津冀、山西、陕西、河南等11个省市在内的地区。

二、伤血管

雾霾天里,空气中污染物多,再加上气压低,容易诱发心血管疾病的急性发作。

比如雾大的时候,水汽含量非常高,如果大家在户外活动的话,汗液不容易排出,造成人们胸闷、血压升高。另外,雾天往往气温较低,一些高血压、冠心病患者从温暖的室内突然走到寒冷的室外,血管热胀冷缩,也可使血压升高,导致中风、心肌梗死的发生。

因此,遇到雾霾天气,年老体弱和心血管疾病的人还减少在室外的时间。

so,大叔大妈们,天都这样了,别太拼了!珍爱生命,远离雾霾。

三、伤皮肤

因为我们的皮肤有呼吸功能,在干净的空气里,皮肤会很舒适、滋润,但如果在一个很脏的环境里,皮肤也会跟着不舒服。

问题一:冒痘

虽然一些雾霾的颗粒不会进入肌肤深层挡住毛孔,但是,这样的天气更容易生成角质,而且一些可溶于水的脏污是可以停留在肌肤毛孔中,堵塞毛孔通路,肌肤因此谁有不平衡,接连冒痘。

问题二:过敏

接二连三的雾霾天更容易聚集侵害肌肤的毒素。而空气中悬浮物与肌肤的摩擦,也同样会导致肌肤过敏。

问题三:黑头

因为雾霾天气的原因,肌肤角质层变厚,油分积累,毛孔便会长很多黑头,在影响容貌的同时,还让毛孔变粗大,而毛孔变粗变大之后,就再也无法缩小了。

试想如果你的面部冒痘之后油光不断,肌肤暗沉晦涩,皮肤又过敏发炎变红变肿,黑头也泛滥在鼻翼,那跟毁容也没有什么差别了!

四、伤脑

实验一:俄亥俄州立大学的Nelson教授和他的学生,对老鼠进行的实验室研究发现,如果老鼠在一半以上时间里生活在受污染的空气中,那么10个月以后,这些老鼠与生活在无空气污染环境里的老鼠相比,更有可能出现焦虑和抑郁的症状,他们在学习和记忆的测验中,得分也更低(MolecularPsychiatry,)。

这个研究还发现,那些长期暴露在污染空气中的老鼠,它们的大脑中负责情绪和记忆功能的海马体(hippocampus)发生了结构性变化------细胞复杂性降低,细胞之间的联结变短,并且整个海马体出现了发炎反应。

实验二:美国第65届老年医学会年会有个结论,空气中PM2.5增加10微克/立方米,人的脑功能就会衰老3年。

雾霾天,脑细胞受到影响,大家还是不要尝试像下面这样的游戏吧↓↓↓

“约定背对背各走步,然后回头时还能相互看见就不分手。”

五、伤心

很多人都知道,雾霾天气对呼吸道疾病影响很大,殊不知,雾霾天气更“伤心”。

哈佛大学公共卫生学院证明,阴霾天中的颗粒污染物不仅会引发心肌梗死,还会造成心肌缺血或损伤。美国调查了2.5万名有心脏病或心脏不太好的人,发现PM2.5增加10微克/立方米后,病人病死率会提高10%~27%。

医院心血管内科徐成斌教授认为,心脏病患者在雾霾天会加重病情,如心衰病人呼吸困难或短促时,心衰会更严重。

从心理上说,大雾天也会给人造成沉闷、压抑的感受,会刺激或者加剧心理抑郁的状态。

研究之一,是在韩国7个城市进行的,研究认为自杀和空气中的微粒污染峰值有着明确的联系。而该结论是首尔延世大学的金昌苏(音)带领的研究小组分析了多个自杀案例与PM10的数量关系。

并且发现,在污染出现峰值后,自杀现象就会增多。他们将PM10的数量根据历史最高和最低纪录设定一个范围,并通过计算得出,当污染出现超过中间值的高峰时,人们的自杀率就会增加9%。对于有心血管病的人来说,自杀风险更是会增加19%。

所以,网络上流传的雾霾天逼疯了心理学家也就不足为怪。

基本含义

雾霾,顾名思义是雾和霾。但是雾和霾的区别很大。空气中的灰尘、硫酸、硝酸等颗粒物组成的气溶胶系统造成视觉障碍的叫霾。霾就是灰霾(烟霞)。

雾是由大量悬浮在近地面空气中的微小水滴或冰晶组成的气溶胶系统。多出现于秋冬季节(这也是年1月份全国大面积雾霾天气的原因之一),是近地面层空气中水汽凝结(或凝华)的产物。雾的存在会降低空气透明度,使能见度恶化,如果目标物的水平能见度降低到0米以内,就将悬浮在近地面空气中的水汽凝结(或凝华)物的天气现象称为雾(Fog)。

霾(mái),也称灰霾(烟雾)空气中的灰尘、硫酸、硝酸、有机碳氢化合物等粒子也能使大气混浊。将目标物的水平能见度在0~00米的这种现象称为轻雾或霭(Mist)。形成雾时大气湿度应该是饱和的(如有大量凝结核存在时,相对湿度不一定达到%就可能出现饱和)。由于液态水或冰晶组成的雾散射的光与波长关系不大,因而雾看起来呈乳白色或青白色和灰色。

雾霾天气是一种大气污染状态,雾霾是对大气中各种悬浮颗粒物含量超标的笼统表述,尤其是PM2.5(空气动力学当量直径小于等于2.5微米的颗粒物)被认为是造成雾霾天气的“元凶”。随着空气质量的恶化,阴霾天气现象出现增多,危害加重。中国不少地区把阴霾天气现象并入雾一起作为灾害性天气预警预报。统称为“雾霾天气”。

霾在吸入人的呼吸道后对人体有害,如长期吸入,严重者会导致死亡。统计数据

从中国气象局年2月新闻发布会上获悉,入冬以来,中东部大部地区雾霾频发,雾霾日数普遍在5天以上。气象专家表示,造成雾霾天气偏多、偏重的原因主要有以下三方面:

一是1月影响我国的冷空气活动较常年偏弱,风速小,中东部大部地区稳定类大气条件出现频率明显偏多,尤其是华北地区高达64.5%,为近10年最高,易造成污染物在近地面层积聚,从而导致雾霾天气多发;

二是我国冬季气溶胶背景浓度高,有利于催生雾霾形成;

三是雾霾天气会使近地层大气更加稳定,会加剧雾霾发展、加重大气污染。雾霾天气形成既受气象条件的影响,也与大气污染物排放增加有关,建议进一步加大大气环境治理和保护力度,特别是要加强多部门会商联动,完善静稳天气条件下大气污染物应急减排方案,以防范和控制重污染天气的出现。

据悉,入冬以来,河北南部、北京、山西东部、山东、河南、安徽、江苏、上海、浙江、福建、湖北、湖南、江西大部、广东西部、广西东部及四川和云南局部等地有10~20天,其中江苏大部在20天以上。相比于常年同期,河北南部、北京、天津、山东、河南北部、安徽、江苏、上海、浙江、广东、广西东部等地偏多在1天以上,其中北京、天津、安徽大部、上海等地偏多3~8天,山东北部、安徽东北部、江苏大部、浙江北部及广东南部偏多超过8天。华北南部及江苏中部、四川东部、重庆西南部、贵州西部等地有8~15天能见度不足0米,河北南部、山东西北部、四川东部等地部分地区有5~12天能见度不足米。

形成要素

雾霾的源头多种多样,比如汽车尾气、工业排放、建筑扬尘、垃圾焚烧,甚至火山喷发等等,雾霾天气通常是多种污染源混合作用形成的。但各地区的雾霾天气中,不同污染源的作用程度各有差异。

雾霾天气自古有之,刀耕火种和火山喷发等人类活动或自然现象都可能导致雾霾天气。不过在人类进入化石燃料时代后,雾霾天气才真正威胁到人类的生存环境和身体健康。急剧的工业化和城市化导致能源迅猛消耗、人口高度聚集、生态环境破坏,都为雾霾天气的形成埋下伏笔。

雾霾的形成既有“源头”,也有“帮凶”,这就是不利于污染物扩散的气象条件,一旦污染物在长期处于静态的气象条件下积聚,就容易形成雾霾天气。雾霾形成有三个要素:

一是生成颗粒性扬尘的物理基源。我国有世界上最大的黄土高原地区,其土壤质地最易生成颗粒性扬尘微粒。

二是运动差造成扬尘。例如,道路中间花圃和街道马路牙子的泥土下雨或泼水后若有泥浆流到路上,一小时干涸后,被车轮一旋就会造成大量扬尘,即使这些颗粒性物质落回地面,也会因汽车不断驶过,被再次甩到城市上空。

三是扬尘基源和运动差过程集聚在一定空间范围内,颗粒最终与水分子结核集聚成霾。目前来看,在我国黄土平高原地区多座城市中,雾霾构造三要素存量相当丰裕。

主要来源人为因素

城市有毒颗粒物来源:

第一:是汽车尾气。使用柴油的大型车是排放PM10的“重犯”,包括大公交、各单位的班车,以及大型运输卡车等。城市有毒颗粒物来源:首先是汽车尾气。使用柴油的车子是排放细颗粒物的“重犯”。使用汽油的小型车虽然排放的是气态污染物,比如氮氧化物等,但碰上雾天,也很容易转化为二次颗粒污染物,加重雾霾。

机动车的尾气是雾霾颗粒组成的最主要的成分,最新的数据显示,北京雾霾颗粒中机动车尾气占22.2%,燃煤占16.7%,扬尘占16.3%,工业占15.7%。但随着汽车技术进步以及油品质量的上升,环境管理者发现机动车尾气对雾霾天气形成并不起决定性作用,但作为一些汽车拥有量较大的城市,管理者依旧需要控制机动车排放标准,避免雾霾天气的形成。

第二:北方到了冬季烧煤供暖所产生的废气。

第三:工业生产排放的废气。比如冶金、窑炉与锅炉、机电制造业,还有大量汽修喷漆、建材生产窑炉燃烧排放的废气。

第四:建筑工地和道路交通产生的扬尘。

第五:可生长颗粒,细菌和病毒的粒径相当于PM0.1~PM2.5,空气中的湿度和温度适宜时,微生物会附着在颗粒物上,特别是油烟的颗粒物上,微生物吸收油滴后转化成更多的微生物,使得雾霾中的生物有毒物质生长增多。

第六、家庭装修中也会产生粉尘“雾霾”,室内粉尘弥漫,不仅有害于工人与用户健康,增添清洁负担,粉尘严重时,还给装修工程带来诸多隐患。[3][4]

除了气象条件,工业生产、机动车尾气排放、冬季取暖烧煤等导致的大气中的颗粒物(包括粗颗粒物PM10和细颗粒物PM2.5)浓度增加,是雾霾产生的重要因素。如今很多城市的污染物排放水平已处于临界点,对气象条件非常敏感,空气质量在扩散条件较好时能达标,一旦遭遇不利天气条件,空气质量和能见度就会立刻下滑。

气候因素

“‘雾’和‘霾’实际上是有区别的。雾是指大气中因悬浮的水汽凝结、能见度低于1公里时的天气现象;灰霾的形成主要是空气中悬浮的大量微粒和气象条件共同作用的结果,成因有三:

一、在水平方向静风现象增多。

城市里大楼越建越高,阻挡和摩擦作用使风流经城区时明显减弱。静风现象增多,不利于大气中悬浮微粒的扩散稀释,容易在城区和近郊区周边积累。

二、垂直方向上出现逆温。

逆温层好比一个锅盖覆盖在城市上空,这种高空的气温比低空气温更高的逆温现象,使得大气层低空的空气垂直运动受到限制,空气中悬浮微粒难以向高空飘散而被阻滞在低空和近地面。

第三,空气中悬浮颗粒物和有机污染物的增加。随着城市人口的增长和工业发展、机动车辆猛增,导致污染物排放和悬浮物大量增加。

预防措施

1.雾霾天气少开窗。出门在外一定要戴口罩,平常多饮水,可多泡饮菊杞茶这类中医茶饮,预防疾病,多食用水果,从外回家后要深度清洁皮肤和头发,此外喜爱晨练以及买菜遛弯的老年人要注意减少出门,因为雾霾对老年人的身体危害极大。

2.外出戴口罩

3.多喝茶

4.适量补充维生素D

5.饮食清淡多喝水

6.多吃蔬菜

7.在雾霾天气尽量减少出门[5]

8.开车注意车速

9.出门时,做个自我防护,佩戴专门防霾的PM2.5口罩、防霾鼻罩,过滤PM2.5,随时随地呼吸新鲜空气。

10.避免雾天锻炼。可以改在太阳出来后再晨练。也可以改为室内锻炼。

患者坚持服药。呼吸病患者和心脑血管病患者在雾天更要坚持按时服药

11.别把窗子关得太严。可以选择中午阳光较充足、污染物较少的时候短时间开窗换气。

12.尽量远离马路。上下班高峰期和晚上大型汽车进入市区这些时间段,污染物浓度最高。

13.补钙、补维D,多吃豆腐、雪梨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