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体八要穴歌
肚腹三里留,腰背委中求头项寻列缺,面口合谷收
心胸取内关,小腹三阴谋
坐骨刺环跳,腿疼阳陵透
1、“肚腹三里留”
意思是说凡是在“肚腹”这个部位所发生的任何病,像胃弱、胃寒、胃痛、胃痛风,西医讲的,胃下垂、胃痉挛这个部位,都可以艾灸或者按摩足三里来进行治疗,效果也非常好。
足三里属足阳明胃经,在小腿前外侧,当犊鼻穴下3寸,距胫骨前缘1横指(中指)。
2、“腰背委中求”
治疗腰背部位的疾病,首先可以考虑委中穴。腰疼的种类很多,很多病因能够造成腰疼,比方腱盘突出,肌肉拉伤,腰肌劳损,甚至是肾亏、肾虚、虚火或者是一些由内脏器官引起来的腰背方面的疼痛要可以考虑这个穴位。
腘横纹中点,当股二头肌肌腱与半腱肌肌腱的中间。
3、“头项寻列缺”
所有头部的疾病头疼、头晕、眩晕呕吐等疾病,都可以用艾灸或者按摩列缺穴等方法来治疗。
列缺穴是肺经的络穴,因为肺与大肠相表里,肺经有一条支脉,从手腕处分出,由列缺直下,出食指尖端,与大肠经相衔接。大肠经的循行自手至头,列缺穴联络表里二经,通过阳经的配偶关系,能贯通阴阳之气,也就同样能够影响头面颈项部。
在前臂桡侧缘,桡骨茎突上方,腕横纹上1.5寸,当肱桡肌与拇长展肌腱之间。
艾灸、针刺、按摩列缺穴可治疗头面部疾病:如头痛、偏头痛、颜面神经痉挛及麻痹、咽喉炎、牙关紧闭、齿痛等头面部疾病。
4、“面口合谷收”
这是因为合谷穴所在的手阳明大肠经是从手走向头面部,因此,头面部各种病症,如视疲劳、黑眼圈、鼻炎、感冒鼻塞、鼻出血、口腔溃疡、耳鸣、耳聋、腮腺炎、面神经麻痹引起的口眼歪斜等,均可通过合谷穴治疗。
在手背,第1、2掌骨间,当第2掌骨桡侧的中点处,也就是我们平常所说的“虎口”。
5、“心胸取内关”
内关穴是手厥阴心包经的常用腧穴之一,主治:心绞痛、心肌炎、风湿性心脏病、心动过缓、心律不齐;休克、昏迷、晕厥、晕车、失眠、癔病、癫痫、精神病;胃病、胃痉挛、呕吐、呃逆;膈肌痉挛、妊娠恶阻、低血压、无脉症等。对各种心脏病、各种精神病和神经系统疾病疗效较好。
在前臂掌侧,当曲泽与大陵的连线上,腕横纹上2寸,掌长肌腱与桡侧腕屈肌腱之间。
6、“小腹三阴谋”
三阴交是足三阴经(脾经、肾经、肝经)的交会穴,对肝、脾、肾三脏的疾病有防治作用,具有健脾和胃化湿,疏肝益肾,调经血,主生殖的功能。艾灸三阴交对神经系统的失眠、神经衰弱、心悸,心脑血管方面的冠心病、高血压,消化系统的脾胃虚弱、肠鸣腹胀、泄泻、消化不良、腹痛、便血、便秘等都有防治作用。
在小腿内侧,当足内踝尖上3寸,胫骨内侧缘后方。
7、“坐骨刺环跳”
这里的坐骨并不是指西医概念上的坐骨这一个部分,而是从腰到腿一个比较大的范围内,由坐骨神经引起来各种疼痛可以找这个环跳穴,上可以治到腰,下可以治到脚,所以在这里发生疼痛要考虑环跳穴。
在股外侧部,侧卧屈股,当股骨大转子最凸点与骶管裂孔连线的外1/3与中1/3交点处。
8、“腿疼阳陵透”
为什么叫“腿疼阳陵透”?其实就是说阳陵泉穴是整个腿,上至大跨、下至足跟的一个总的开关。发生疼痛了要考虑到打开这个开关,使它的气血流通。像老年人的风湿老寒腿,肌肉拉伤,静脉曲张等,都可以艾灸或针刺或按摩阳陵泉穴来治疗。
在小腿外侧,当腓骨头前下方凹陷处。
小儿发烧的几种病因类型
近期发热的孩子特别多,不论多镇静的妈妈,只要遇到宝宝发烧,铁定心急如焚,最怕高烧不退,或者持续多日。其实“发烧”是“症”不是“病”,只要通过了解原因,小心面对、正确处理,就可以了。
因小儿“阳常有余、阴常不足”的生理特点,很多急、慢性疾病均有发热的症状。有不少家长一见到孩子发热立即就给予退热药、口服或静脉滴注抗生素,有的家长认为用抗生素就能退热。但是不同种类的抗生素只能杀灭或抑制若干特定的菌种,且对病毒无效,如果盲目长期不合理使用抗生素会逐渐使细菌产生耐药性,且易发生“二重感染”。今天,普及一些发烧方面的知识:
判断宝宝发烧的温度
当宝宝腋下体温37.5℃以上或肛温、耳温38℃以上时,就可以确定为宝宝发烧了。发烧是宝宝身体的一种生理反应,也是一种身体的警讯。由于发烧是一种抵抗病原入侵的自然现象,所以如果爸爸妈妈硬要给宝宝退烧,反而削弱了宝宝的抵抗力。通常来说,如果宝宝体温在38.5℃以下,且没有特别不舒服、精神状态良好,也就是说照常吃、照常睡及照常玩,就不必着急地送宝宝就医,或是使用退烧药。
中医认为,发烧一般有五种发烧类型:
可见于感冒、食积、阴虚、气虚、惊吓等。风寒感冒、积食引起的发烧多为常见。
如何判断宝宝是那种发烧的技巧
1、看汗出情况
(1)风寒发烧无汗
(2)阴虚发烧有汗(盗汗)
(3)气虚发烧(自汗)
(4)食积发烧有汗或无汗
(5)惊吓发烧有汗
2、看舌苔情况
(1)风寒发烧舌淡苔薄白
(2)阴虚发烧舌红苔薄少津
(3)气虚发烧舌淡苔白
(4)食积发烧舌红苔厚黄腻
(5)惊吓发烧舌淡苔白
3、看鼻涕情况
(1)风寒发烧流清涕,中期流黄鼻涕
(2)阴虚发烧无鼻涕
(3)气虚发烧无鼻涕
(4)食积发烧无鼻涕
(5)惊吓发烧无鼻涕
4、看四肢体温情况
(1)风寒发烧一般全身烫
(2)阴虚发烧手足心热、两颧热。
(3)气虚发烧:肘关节和膝关节以下凉、身体热
(4)食积发烧腹部烫,四肢凉,额头不热
(5)惊吓发烧四肢凉、身体热,耳朵凉。
5、看发烧时间段
(1)风寒发烧一般早上温度高,过了午后就自然降低
(2)阴虚发烧过了午后一般烧会越来越高
(3)气虚发烧:全天都有可能发烧但温度不高,一般不超过39度
(4)食积发烧全天都可能会持续,温度一般比较高
(5)惊吓发烧一般早上温度高,而且都是39度以上
根据患儿发热证型﹙外感发热、肺胃实热、阴虚内热、气虚发热等﹚,选取相应的穴位进行推、拿、揉、捏等中医手法进行治疗,效果较好。还可配合刮痧、拔罐、吮痧、物理降温、配合乌梅汤等方法。
如何用小儿推拿的方法退烧:
(1)风寒发烧:清天河水+拿大椎+拿风池+倒捏积发汗等
(2)阴虚发烧:取天河水+补肾阴+搓涌泉+三阴交等
(3)气虚发烧:取天河水+补肾阳+补脾经+揉肺俞+正捏积等
(4)惊吓发烧:取天河水+补肾阳+分阳+三关+二马+正捏积等
(5)食积发烧:清板门+清大肠+下推七节骨+退六腑等。
用中医的方法,让孩子远离抗生素,不打点滴,不乱吃药,身体更健康!
6大毛病其实不用治,看完都醒悟了
早搏并非必治不可
▲医院心内六科主任郭成军
医院心内六科主任郭成军说:早搏是临床很常见的一种心律失常,在早搏次数不多,无胸闷气短、心慌乏力等明显症状,不合并心脏疾病的情况下,对患者危害不大,不需治疗。
引起早搏的原因很多,除心脏疾病外,植物神经紊乱、内分泌紊乱、过度兴奋或悲伤等都可能引起早搏,这些人为早搏可通过消除诱发因素、适当休息等避免,不必因此反复就医。
骨刺不用治,要治得治骨关节炎
▲山医院骨科主任张喜善
山医院骨科主任张喜善说:大多数骨刺不用治,要治的话就只能治引起骨刺的原发病——骨性关节炎,如用一些营养关节的药和止痛药。此外,腰肌劳损、腰椎间盘突出(不压迫神经)也不用治,完全可通过保养恢复。
慢性浅表性胃炎大多不用治
▲医院消化内科主任白杨
医院消化内科主任医师白杨说:只要你做胃镜,几乎都会查出慢性浅表性胃炎。事实上,胃镜报告中的很多慢性浅表性胃炎,只是功能性消化不良或非溃疡性消化不良,并不是胃黏膜真的有了慢性炎症。无症状的人无须治疗,若有食欲减退、上腹部不适、隐痛、嗳气、反酸等症,需对症治疗。
小于5厘米的肝囊肿不需治
▲医院外科主任施福田
医院外科主任施福田说:目前肝囊肿临床最常见的是单纯性肝囊肿,主要是先天性肝内胆管或淋巴管发育异常造成的,是肝脏良性的病变。由于囊肿生长缓慢,大多数人无任何明显症状。一般小于5厘米的肝囊肿,不需做任何治疗,但有必要定期(每隔6个月或12个月)到医院做B超复查。若大于5厘米以上,医院接受治疗。
95%的甲状腺结节是良性
医院甲乳外科主任医师沈樑说:甲状腺结节十分常见,但这些结节多数情况是良性的,只有极少数是甲状腺癌肿。关键是要请医生鉴别其是良性还是恶性,并做好定期复查。单发结节较多发结节癌变的可能性大。一般1厘米以下、无钙化的结节,每隔3-6个月复查即可。
盆腔积液3厘米以下不用治
▲中国医院妇科主任张颐
中国医院妇科主任张颐说:几乎每个女性都会有不同程度的盆腔积液,3厘米以下就可以视为正常范围,是不需要治疗的。
此外,宫颈检查出“宫颈糜烂”“宫颈肥大”“宫颈纳氏囊肿”等,多不需治疗,定期做宫颈筛查即可。如果感到卵巢部位有压痛,需要排查是否合并盆腔炎,是的话就要治疗。
这些情况,在看病时医生不方便告诉你,今天可一定要记下来,医院在职医生的心里话,十分难得。
?
人为什么会生病?
中医认为百病皆有寒引起(除外力伤害以外)人体气血不足经络不通,体温过低(热能不足)也就是阳虚,导致体质变寒经络堵塞、气滞血淤,血液循环不畅,不能营养五脏六俯(心、肝、脾、肺、肾、胃)等人体器官,从而导致了一系列的身体疾病!人体的血脉就像是大自然中的河流,倘若河流中断堵塞,下流的鱼儿、树木、植物、庄稼得不到充足的营养,就会慢慢衰竭,不能生长.而当你用绳子绑住手的时候,血液不能流通,下面就会产生疼痛麻木无力等不适症状!
气血不足经络不通的日常表现:腰酸背痛、手脚麻木无力、头痛头晕、失眠多梦、夜尿繁多、心跳加速、胸闷胸痛、上火、烦躁、长斑长痘、发烧、大便硬、呕吐、厌食、口苦口臭、咳嗽、感冒、血压升高等一系列不适症状!
如何调理健康?
中医认为气血不足,经络不通,故痛则不通,通则不痛,张医生用特效的草药外敷外洗和专业的中医经络穴位按摩,可以调动气血,疏通血脉,血液流畅,人体各个器官得到充足的营养,体力恢复,不适症状才会真正的消失。不吃药、不打针、不开刀、无痛苦、立做立刻见效、无副作用,这是中国传统特色中医文化的精髓,应该大力发扬和传承!
热能是人体健康的财富!人体随时都在变化,而任何变化都会消耗宝贵的热能。情绪、压力、劳累、生气、熬夜、风寒、日常起居饮食过冷,药食寒凉等都会消耗热能。试看人之将死,体力耗尽,体内热能迅速消失,而热能正是维持生命力的主要因素,随着年长体衰,体内热能就会越来越弱,身体变得更寒,甚至怕冷,全身僵硬、无力、麻木疼痛(血管遇热即扩张,遇冷则收缩;血见热则行,遇冷则凝)。故日常起居及药食饮食都要避免寒凉!
其实患者感觉的热,上火都是真寒假热。那为什么有些人吃寒凉药,病反而会暂时好转,甚至消失呢?
是因为这部份人的体力还不错,把体内的热能调出来用,提供的热能仍可胜过寒凉药食的伤害,使身体勉力持续运作,进行自我修复,才会感觉症状暂时减轻或消失,但不知它们消耗了宝贵的热能,从开始满足于表面症状的好转,而忽略了背后体力的衰退,如此加速透支体内热能流失,身体只会变得更寒,体力越来越弱,应对疾病侵袭也因此越来越吃力,久而久之,生命危在旦夕!
一、分享中医医道,分享传统和经典,一起走进中国传统文化的大门,传播中医。
二、传播中医学习课程,让更多中医爱好者能走入中医大门;
三、举办行业交流,推广中医治法。
四、最专业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