房颤是心血管流行病危害太大重视太少

文章来源:风湿性联合瓣膜病   发布时间:2018-10-17 14:55:38   点击数:
 

健康的心脏每天跳动10万多次,伴随着每一个生命的始终。如果心脏的律动失去和谐,生命也必将受到威胁。心房颤动(简称“房颤”),便是最常见的一种心律失常。

心跳为何会“失控”,怎样“稳住”心律?在年世界心脏日来临之际,9月22日下午,由中国医师协会心血管内科医师分会和心血管专业服务平台“心在线”联合发起的“心学院?媒体体验营”第二期活动如期举办。50余家媒体走进首都医科医院房颤中心,“近距离”了解房颤的诊治要点。

房颤是21世纪的心血管流行病

当形容一个人紧张兴奋时,人们常会使用“心跳加速、心跳如鼓“之类的词语,但在现实中,如果一个人突然出现心跳加速,节律紊乱,并伴有胸闷等不适感受时,那可要警惕了,这很可能是发生了房颤。

房颤是最常见的持续性心律失常,现已成为“高大上”的疾病。何谓高大上?房颤中心主任马长生说,高是指患病率高,我国现患人数达万以上,全球房颤患病人数万,到年将增加2倍;大是指危害大,房颤不仅导致生活质量严重下降,增加脑卒中和死亡风险,还会使心衰风险增加;上是指患病人数有快速上升的趋势,40岁及以上人群中,将近1/4的人在一生中会发生房颤,随着年龄增长,房颤的发生概率还会不断增加。

房颤的危害有哪些呢?房颤的主要危害是血栓形成和栓塞。房颤时,心房机械收缩功能丧失,血液淤滞而易形成血栓。若血栓脱落,栓子随血液循环到全身,可引起脑梗死或体循环栓塞而致残、致死。房颤患者血栓栓塞事件发生率为正常人的5倍,并且房颤相关性卒中的致死率、致残率及复发率很高。非瓣膜病房颤患者不抗凝状态下年卒中率为5.3%,35%的患者在其一生中至少发生过一次脑卒中。其次,房颤患者心房有效收缩功能丧失和长期心率过快可导致心动过速性心肌病,最终导致心功能下降甚至心力衰竭。另外,房颤本身就增加死亡率,为健康人群的2倍。

抗凝治疗最重要,华法林是主力军

房颤中心董建增教授告诉记者,“房颤(心房颤动)可能导致多种不良后果,最严重的是房颤引发的卒中。有效的抗凝治疗是预防和降低房颤相关卒中及其血栓栓塞事件发病率的关键。抗凝治疗让血液不容易凝固,减少心脏里面血栓的形成,也就减少了血栓脱落,从而减少脑卒中的发生。”

关于抗凝治疗也有一个误区,即大众普遍认为的阿司匹林可预防卒中。阿司匹林仅能预防动脉粥样硬化相关卒中,对于房颤卒中高危患者是无效的,并且阿司匹林胃肠道出血和颅内出血风险并不低,房颤卒中低危患者应用阿司匹林风险大于获益。

预防血栓并发症是房颤治疗最重要的内容。华法林作为使用长达半个世纪的抗凝剂,在房颤栓塞预防方面发挥了不可磨灭的作用。~年美国医保数据分析显示,15年间随着华法林应用率的上升,缺血性卒中的发生率由48/人年下降至17/人年,而出血性卒中发生率基本维持于2/人年,显示了华法林良好的有效性和安全性。然而,我国华法林的临床应用严重不足,既往资料显示华法林的使用率仅为2%,医院的住院患者中使用率也只有10%;而在美国,房颤患者华法林的使用率为60%~70%,欧洲近期的数据表明,抗凝药物使用率达到80%以上;安贞房颤中心的抗凝率已达到50%左右。在临床实践中,很多临床医生在抗凝治疗中往往低估抗凝获益而高估出血风险,抗凝治疗认知不足,有效抗凝治疗比例低,且患者抗凝治疗依从性较差。这些因素导致的低抗凝治疗率使我国房颤患者暴露于巨大卒中风险之中,直接导致我国成为房颤相关卒中的重灾区。

新型口服抗凝药有望取代华法林

华法林的代谢受基因、药物之间的相互作用和含有维生素K食物的影响;另外华法林的起效慢,治疗窗口窄,必需常规进行监测并调整剂量保证INR在目标范围内,抗凝不足时卒中风险增加,抗凝过度则出血风险增加。由于医生及患者对出血风险的担心,频繁监测INR也降低了患者的依从性,临床上华法林应用严重不足,INR达标率更加有限。临床研究显示接受华法林治疗的患者,仅60-65%的时间内INR控制在2-3之间。

新型抗凝药物(NOAC)的问世有可能革命性地改变目前房颤抗栓治疗的现状。新型口服抗凝药固定剂量使用,无须监测抗凝活性,与药物、食物相互作用少。同传统抗凝药华法林相比,新型口服抗凝药物可固定剂量使用,无须监测抗凝活性,与药物、食物相互作用少,为房颤患者血栓栓塞并发症的预防提供了新的选择。目前包括直接凝血酶抑制剂(达比加群)、Xa因子抑制剂(利伐沙班、阿哌沙班和依度沙班)等新型抗凝药在房颤卒中预防领域已陆续投入临床使用。临床研究显示,新型口服抗凝药有效性与华法林相当或优于华法林,出血并发症(尤其是颅内出血)明显低于华法林。因此,新型口服抗凝药有望取代华法林成为房颤抗凝的优选药物

左心耳封堵:房颤卒中预防新手段

目前研究显示,90%的非瓣膜病性房颤患者心房血栓来源于左心耳。左心耳是从左心房伸出的耳状小囊,属于左心房的一部分,很容易形成血栓,血栓脱落至脑部动脉就形成脑栓塞即脑卒中。

既往的临床实践表明,在外科手术中尤其是风湿性心脏瓣膜病患者行瓣膜置换或者成形术的同时切除左心耳,可使卒中发生率降低。而外科治疗方法由于创伤大,风险高,难以在临床推广。随着心血管介入治疗和器械研发的进展,经皮左心耳封堵预防卒中越来越受到







































中科荣获公益中国爱心救助定点医院
西宁好的白癜风医院